暑期一直是手機產品銷售的旺季,其購買主力軍以學生為主,今年的情況也不例外。記者今日對迪信通、國美、永樂等手機、家電賣場進行了走訪,發現7月以來手機產品的銷量較之前幾個月增長了30%左右,而賣得的就要數索愛、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多媒體及智能手機了,而國產品牌手機銷量依然比較低迷,只有夏新占據近10%的市場占有率。
記者 董巍 實習生 陸潔云
多媒體、智能手機繼續暢銷
其實,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多媒體及智能手機的銷量就逐漸上升。據太平洋電腦城張揚店內三星專柜的銷售人員介紹,來挑選智能手機的消費者大多希望手機能具備個人電腦的一些功能,不必每天攜帶筆記本電腦上班,拿出手機就能輕松進行簡單的事務處理。從賣場反饋的信息是,購買此類產品的用戶多為年輕人,時尚似乎成為購買意愿的首要衡量標準。
國產品牌艱難生存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碩果僅存的國產品牌只有夏新、聯想、海爾等幾個了。其中銷量的是夏新,基本占了每個賣場銷量的10%,的占到16%,這已是個不錯的成績了。下月,夏新也將推出自己的低價智能手機品牌,但目前業內對該系列產品的前景并不看好,理由是品牌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依然巨大。
從總體上看,國產手機的銷售量還是太低,不到市場的30%。永樂家電連鎖中融國際店的一位銷售人員說,如今手機市場仍是海外兵團的天下,其實,在功能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關鍵還是品牌效應,很多消費者來買手機都是沖著品牌好得選,這個問題也值得國內的商家注意。
手機仍有下降空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手機價格已較今年年初下降了一些,雖然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但隨著幾大海外品牌的低價戰略的深入,低價手機對中低消費群的吸引力也在繼續加強。
某國產手機廠商市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手機生產銷售鏈中,手機銷售利潤的大部分留在了銷售渠道。所以,他表示如果渠道與生產方在定制與捆綁合作方面增加配合,進一步降低手機流通成本的話,終反映在銷售時必然是價格的降低,而近移動、蘇寧、索愛的三方合作,以及其他一些賣場與生產廠家的定制合作就是有益的嘗試。所以,他表示接下來手機降價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