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ATM被一致認為是網絡的核心承載技術,十年后的今天,IP擊敗ATM被公認為未來網絡的出路。我們是不是應該再一次從產業的角度去審視未來技術的發展,一些新興的技術會不會再一次的改變未來網絡和業務的發展方向?
本文分析了當前十種技術趨勢,這十種趨勢代表著未來網絡和業務的發展方向,將從業務到接入對未來的運營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引領時代前進的……
趨勢一:中間件的爆發
從前,電信設備僅僅分為軟件和硬件,二者通常是統一進行開發和部署,聯系緊密不可分離。然而在業務日益豐富的今天,它們已經難以無縫的配合以滿足用戶日益增加的個性化業務需求,因而產生了中間件的概念,它的產生使得未來的電信技術能夠在軟件和硬件、IT和網絡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趨勢一:中間件的爆發
從前,電信設備僅僅分為軟件和硬件,二者通常是統一進行開發和部署,聯系緊密不可分離。然而在業務日益豐富的今天,它們已經難以無縫的配合以滿足用戶日益增加的個性化業務需求,因而產生了中間件的概念,它的產生使得未來的電信技術能夠在軟件和硬件、IT和網絡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中間件的概念較為寬泛,可以看作是上下層之間的一個橋梁,在它們之間提供控制服務使得上下兩層更加完美的配合。例如,中間件可以為業務開發商提供更為簡化的工具,使得其縮短開發周期。從前,操作系統為PC提供了類似的功能:屏蔽了底層硬件的復雜特性為軟件開發商提供編程接口(即系統調用),而今中間件是將這一概念延伸到了運營網絡服務提供甚至是任何的業務和應用領域,試圖通過這樣的中間控制屏蔽底層網絡復雜特性,從而簡化業務和應用的開發。
中間件的出現漸漸的將網絡和應用相分離,從前的應用軟件是面向網絡的,而中間件的出現讓他們逐漸遠離網絡,而專注于業務和應用本身的實現。這樣,網絡對于應用而言,僅僅是通過中間件抽象出來的服務接口。其次,在中間件出現以前,安全是網絡或者應用的問題,而今,安全是中間件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可信消息、身份管理和業務邏輯等是未來中間件的發展需求。
中間件的出現為電信廠商和IT廠商都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傳統的電信設備廠商更擅長運營級網絡設備的制造,而IT廠商更善于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豐富的業務與應用,二者在未來中間件市場的博弈必然會推動未來網絡和業務的發展。
中間件的興起對于運營商而言機會和風險并存。在未來,如果中間件被廣泛部署到用戶終端,那么網絡將失去差異化的特性,這樣價格成為決定用戶去留的因素。相反,如果中間件能夠廣泛的部署到運營商的網絡,那么運營商將有能力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為不同的業務開發商提供豐富的服務接口,運營商的網絡將會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對于運營商而言,搶占中間件并且推動其在網絡側的部署意義重大。
中間件終花落誰家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除了運營商的推動還取決于廠商的競爭,IBM和Cisco關于SOA標準發展方向的激烈對戰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作為網絡設備提供商的Cisco提出的面向業務網絡體系(SONA)力圖將中間件部署到網絡側,而作為服務提供商的IBM提出的WebSphere側致力于將這樣的特性部署到終端側的數據中心。
趨勢二:用戶體驗管理
趨勢二:用戶體驗管理
如今,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需要改變他們在部署一項新業務的過程中對待消費者的方式。即從傳統被動的“為了提供服務提供服務”模式向“為了服務用戶而提供服務”的主動模式過渡。
在電信產業鏈中,用戶雖然是終的服務接受者,但他們并不會主動的去發現需求,甚至連服務體驗質量的度量也難以做到準確。因此,運營商甚至是整個電信產業要想發現用戶的需求,例如短消息這樣的殺手級應用,必須合理有效的進行用戶體驗管理。
電信運營商同時還必須明確不同終端用戶對于業務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用戶在不同時段對于業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須對于每一類用戶都進行差異化的管理。例如,某些在氣頭上的用戶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的服務很可能會更加惡化他們的情緒,而另一些心情平和的用戶即使電話斷線幾次或許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易用性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是電信業務開發的一個永恒主題,例如IPTV服務的提供中,許多接受了傳統電視的中老年用戶很難接受具有復雜PC操作的IPTV軟件,對于他們而言易用性是位的。無論是通過網站還是通過蜂窩電話,提供給用戶的服務都應該是方面和直觀的,同時,計費方式也應該是高度準確和及時的,用戶必須能夠及時和方便的了解自己的消費金額。
因此,用戶體驗管理的關鍵是了解用戶的需求。這就意味著電信運營商需要通過各種新興的手段去準確的把握用戶的需求,從而指導新業務的開發和部署。在這些過程的開展中,運營商可以借鑒其他行業的成功案例,例如Nike和可口可樂公司是如何把握消費者需求,并且終占領市場的先機。
趨勢三:網絡和服務的可靠
趨勢三:網絡和服務的可靠
電信產業一直在解決服務質量的問題,如今,傳統的電話業務服務質量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證。然而,新興的無線Web、無線流媒體、IP網絡等技術的服務質量對于運營商而言仍然是一個難題。
這就是網絡和業務的可靠在未來網絡的發展中仍然是一個關鍵因素的原因。在未來,協同化的網絡、服務器和用戶終端將為用戶提供一個高質量的業務體驗。
近,Dittberner Associates 完成了對于電信可靠性和遠程測試市場的調查研究,并且預測在2010年這類市場將從2005年的2.8億美元增長到3.7億美元,其研究結果顯示:
服務質量管理呈上升趨勢
傳統的網絡質量保證體系(故障和性能管理)并沒有提供直接的終端用戶服務體驗度量方式和管理,因此在未來需求驅動的業務模式下難以準確衡量消費者的體驗。近,Vallent和Telcordia等公司開發了先進的服務質量管理解決方案,通過業務模型和性能管理、信號設備和網絡探針等關聯性的反饋來分析業務的質量。
性能管理漸漸取代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需要的,但是其在基于IP的技術領域被淡化并且在逐步被性能管理所取代,因為性能管理可以通過前攝(Proactively)監控和預測在網絡或者業務的故障發生前就進行校正,這樣大大降低設備故障排查的成本。據統計,目前的電信設備維護80%的成本都消耗在故障排查上,因此高性能的設備性能管理是未來電信技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無線仍然是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無線網絡運營商是網絡可靠性解決方案的買家,占據了市場份額的52%。
大型的測試公司將介入信號設備市場
Tektronix和Anritsu兩大測試公司近來的并購使得其進入了可靠性服務的市場,NetTest和INET已經獲得了OSS廠商的市場。另外,Tekelec加入了這場爭奪,瞄準了法國的信令廠商Steleus。這些事件都表明了信號設備在用戶中心的業務質量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新興的這些公司力圖對于行業的領頭公司Agilent發起挑戰。
趨勢四:WiMax終將被接受
趨勢四:WiMax終將被接受
近五年關于WiMAX的賭注應該都是正確的,曾經關于WiMAX將成為一個熱門技術趨勢的預言終將成為現實。這項技術曾經由于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和推動而徘徊在是否被放棄的邊緣。
今年,WiMAX技術得到了便攜設備和移動設備的認可,人們開始意識到這項技術的優勢。運營商和設備廠商意識到固定無線技術并不能推動寬帶無線技術的發展,相反只有便攜和移動的寬帶無線技術才能推動技術的前進。因而,這些運營商和設備廠商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IEEE 802.16e標準的開發和制定。Current Analysis無線基礎設施部的首席分析師Peter Jarich宣稱:“從事‘16e’標準制定的設備商解釋說‘e’不僅僅是支持移動設備接入,同時也支持固定設備繼而,可以看成是對固定無線接入的改進”。Jarich的言論徹底打破了阻礙WiMAX發展的固定無線寬帶接入理論束縛,他強調:“是移動市場的需求使得WiMAX重獲新生”。
今年有助于WiMAX技術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Wi-Fi技術的廣泛被接受。Wi-Fi技術的定位是提供室內無線局域網接入,為用戶在繁華的上區或者地鐵站等地方提供寬帶接入的高質量服務。這些年來Wi-Fi的廣泛部署激發了人們對無所不在寬帶視頻業務的需求,使用Wi-Fi的用戶甚至幻想可以在國家的任何地點都享受到移動視頻業務,這恰好是覆蓋范圍和帶寬都更為的WiMAX技術發展的動力,其標準規范的逐步走向成熟,產品化的芯片已經用到了消費者的設備中。
因此,電信級的WiMAX技術在未來終將被用戶廣泛接受,因為其滿足用戶無所不在的寬帶移動接入需求。
趨勢五:商業驅動IP技術電信化
趨勢五:商業驅動IP技術電信化
十年前,隨著互聯網的爆炸和其泡沫的擴張,一個關注ISP的雜志Boardwatch推測互聯網未來的競爭依賴于業務提供商之間公平的組織體系建立,他們甚至表示美國通信委員會有必要統一管理和運作這件事情。但是,這樣的預言沒有成為事實。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P技術的標準化和商業進程之間向脫離。定義IP標準的IETF組織明確的指出他們并關心商業問題。
標準化和ISP的發展停滯將IP的風險投資機會讓給了電信運營商。在這一趨勢下,IETF的位置并不非常的清晰,許多廠商已經開始將IETF改變成一個商業驅動的標準化組織。
目前,許多重要的網絡問題已經在非傳統IP標準化組織展開討論和規范,這些組織包括ITU、3GPP、ETSI、IEEE、MFA以及新興的IP領域論壇。這些組織都為IP技術帶來了商業角度的需求驅動力,并且已經開始討論從前遺留下的IP技術商業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
互聯網的鼻祖David Clark曾經強烈的指出Internet已經忘記了重要的一個協議“路由金錢”,而今眾多商業驅動的標準化組織興起表明當前的互聯網進程并沒有忽略這個重要的設計原則。
運營商之間的“圈地運動”在任何地方都適用,唯獨Internet例外,這是數十年來國際通信領域地一條公認法則。在電信領域,運營商通過一紙合同就能夠收回在頻譜爭奪上的投資,并且支柱其終端市場。這些商業模式如今已經被滲透到了IP網絡的發展中,例如3GPP的IMS、ITU的NGN,以及固網-移動融合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我們可以明顯的看見IP已經被作為一個電信級別的技術被各大標準化組織討論和規范。
記得在2004年,電信運營商歷史上次將IP技術在Internet之外進行風險投資。發展如今,機會所有的大型IP網絡項目都是Internet之外的融合項目。美國的運營商近已經將IPTV的計劃公開,他們計劃在Internet之外建立一個新的視頻通路傳輸基于IP的視頻。同時,在許多年前遠離商業氣息的IETF,今年來也被商業因素的鼓動開始有離開Internet領域的趨勢。
曾經的Internet普及使得IP缺少了商業的氣息和可運營的條件,如今的各種標準化進程正在努力的糾正這樣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
趨勢六:移動TV
趨勢六:移動TV
近年來,DVB-H、FLO、T-DMB和S-DMB等技術的飛速前進推動了移動電視的發展,進而在整個無線通信行業產生了巨大的轟動。這種沖擊不僅僅來源于移動TV無線傳輸技術本身的進步,而且更得益于廣播電視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融合。
在眾多移動TV相關技術中,首先值得提及的便是多播技術(Multicast)。雖然目前我們對于移動TV的商業模式還沒有達成共識,計費、內容和傳輸技術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但是伴隨移動TV發展起來的多播技術的價值是無可置疑的。從本質上講,單播網絡為用戶個性化的傳播他們所需要的數據,這樣的個性化是以的帶寬的占用率為代價(資源利用率),因為需要對每個用戶都獨立的進行內容分發;廣播技術為所有的用戶提供單一的數據傳輸,通過犧牲個性化換取的資源利用率。多播技術正是單播和廣播兩種極端情況的一個折中,能夠在滿足一定程度的個性化需求基礎上(即是對一組用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而不是全部的用戶),盡量的提高資源利用率(參加多播的用戶之間能夠共享資源)。進一步而言,多播技術的這種在單播和廣播(個性化和效率)之間的折中正好映射出了移動TV發展過程中,承載視音頻流媒體的新型網絡需要在單播的移動通信網絡和廣播電視網之間取一個折中方案。
運營商并不希望為風險較高的移動TV業務建立一張全新的網絡,這樣的投資不一定能收到成效。而3G網絡上的多播技術正好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避免運營商為移動TV去開辟新的無線頻譜資源。同時,將這樣的多播技術架設到移動通信網絡以后,可以同時滿足個性化和高資源利用率的雙重要求,運營商可以對于比較普遍的業務進行多播提高帶寬利用率,而對于個性化的業務需求進行單播。
然而,要想終部署實現這樣的多播技術,目前卻又存在一些技術瓶頸,例如,新的基于多播的移動TV業務必須需要移動終端設備的有效支持,否則難以普及。然而,目前的技術格局呈現一個混亂的局勢,各個廠商都在努力推進自己的技術標準,同是3G豪門,諾基亞一直努力推動DVB,高通則致力于FLO標準的研發,而愛立信則試圖通過他們的愛立信移動平臺(EMP)將MBMS整合到終端設備中。
因此,未來的移動TV發展代表著網絡融合的一個大的趨勢,移動通信網絡將為傳統的廣播電視網帶來個性化服務的生機,而多播技術也必然為移動通信網絡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出顯著的貢獻。
趨勢七:靈活的計費模式
趨勢七:靈活的計費模式
隨著各種寬帶業務在無線和有線領域的普及,運營商目前的無差異化計費模式很難滿足未來寬帶計費的需求。
目前的計費模式只能按照流量或者時間進行業務無關的無區分統計,這是由于傳統的運營模式通常是網絡和業務綁定在一起,有限種類的服務對應著各自的承載網,在計費時并不需要進行業務的區分。然而隨著寬帶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基于IP的業務層出不窮,豐富的業務并沒有為傳統運營商帶來預想的收益,甚至反使得他們失去了對業務管控和計費的能力,而只能專注于基礎網絡服務的提供。其實,同一網絡承載的不同業務應該給予不同的計費標準,這正如同一果園生長出來的水果會擁有不同的標價一樣無可厚非,例如,同是基于IP網絡承載,具有QoS保證的VOIP業務就應該比基于P2P網絡的多媒體文件下載業務執行更高的收費標準。
今年,計費領域整體的技術浪潮是基于會話的區分化計費。比利時的電信公司Telenet正在利用Yair Sakov公司的解決方案實現靈活的計費模式:他們先為每個用戶都分配一定限額的基本帶寬資源進行呼叫建立,而如果用戶想要獲得更多的帶寬資源得到更高質量的通話,那他們可以選擇購買這些額外的帶寬資源,從而使得網絡可以針對不同服務質量要求的顧客進行差異化的計費。
IDC的研究員Shira Levine指出,部署一個具有區分計費功能的計費系統并不是非常的困難。
我們的一種選擇是在終端設備控制協議中加入一定的反饋機制,例如改進SIP協議使其能夠反饋業務的種類等信息,然后傳輸到計費系統中,這樣便可以實現不同業務的區分化計費。也就是說,對于一些基于狀態控制的業務,例如基于SIP這樣的事務狀態控制的業務,我們可以對這些事務狀態的控制進行改進從而實現區分化的計費。
另一種辦法是直接在IP中加入對服務的區分,其本來提供的TOS(服務類別)字段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樣運營商可以直接在核心網中完成區分計費的任務,而不需要交給不可靠的用戶終端來完成。
因此,對于集中式管控的電信運營商而言,實現區分化的計費并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然而對于寬帶運營商而言,要想在傳統的IP之上實現差異化的計費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努力。
趨勢八:新型網狀體系結構
趨勢八:新型網狀體系結構
九十年代初期,萬維網的發明使得Internet得到商用,那時候,如果用光設備作為傳輸承載,每兆帶寬的成本大概是2500美元,而今,同樣帶寬的成本已經降到了不到20美元。
誠然,光傳輸成本費用仍然太高,這使得其在短時間內被普遍接受相對困難,但是光通信技術的存在必然對未來的網絡體系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看來,這樣的沖擊不僅僅局限在骨干網的核心交換設備上,也存在于接入網等邊緣設備。
在傳統帶寬受限的環境下,我們通過各種復用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步時分復用和統計時分復用是兩種典型的方案,而由于統計時分復用資源利用率更高,而且特別適合于業務量不固定的網絡形態,所以Internet采用了基于統計時分復用的分組交換技術。這樣的技術在Internet興起之初極大的推動了其發展,使得寶貴的帶寬資源得到的利用。
互聯網這種無狀態的分組交換技術,使得傳輸的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證,隨之飛速發展的是各種補償技術,例如流量控制、擁塞控制和差錯控制等。這些技術在補償網絡可靠性的同時無疑增加終端實現的復雜度和成本,在光傳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年,我們應該考慮是否能夠用高速的光接入技術來提高帶寬資源,而減少各種復雜網絡技術的部署。
首先,用輕量級的交換設備取代現有的具有復雜路由、排隊和緩存的骨干網絡設備有利于運營商降低網絡運維的成本。從前,當帶寬資源受限時候,我們設計了一種“網絡-主機”的分級結構將流量集中到網絡的中心,而今,我們完全可以基于光網狀網(mesh)在接入側實現高速的承載,從而減輕骨干網絡的負荷。 這樣,從前費用高昂的核心網設備將不再被需要,而被光接入設備所取代,為了集中共享帶寬資源而部署的交換與路由技術將不復存在。
其次,各種自適應的路由技術和協議在帶寬資源日益豐富的未來將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因為未來如果能依靠光接入技術實現超寬帶傳輸,那么任何路徑優化策略都將失去價值,因為那時候任何傳輸路徑都會具有同樣的成本和速度。
,如果未來的計費模式發生變化(正如前面所言,不再是按流量計費,而是區分化的計費),各種以流量作為評價標準的路由方案偏離其設計初衷。在未來,帶寬資源或許不再想今天那樣可以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
因此,隨著各種光傳輸技術的發展,帶寬資源在未來將會得到有效的保證,那時候整個核心網絡的路由與交換技術有可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或許根本不被需要交換設備,取而代之的是健壯靈活的網狀結構。
趨勢九:業務管理
趨勢九:業務管理
基于IP的業務和應用的飛速發展給傳統的電信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于IP技術高度開放的架構屏蔽了底層復雜的網絡,這不僅使得業務開發商可以利用編程接口(API)快速的進行業務的開發,同時也在逐漸打破傳統業務和網絡壟斷的運營模式。這使得運營商不得不加快他們對新業務的開發的速度,以爭取在和Internet的業務提供商的競爭中得到主動。
對于運營商而言,縮短新業務開發周期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是開發和部署業務管理平臺,將各種底層的服務都抽象成為業務接口,大大簡化上層應用的開發的復雜度,從而加快業務開發和部署的速度。
其次,通過業務管理平臺,運營商可以有效的整合資源,對于其擁有的各種底層服務能力進行有效的抽象和組織,使得它們能夠在業務開發的過程中快速準確的被利用。正如Dittberner Associates公司的研究主任Dan Baker所言,當運營商的各種服務能力日益強大的時候,統一的管理和整合尤為重要,否則眾多雜亂的服務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有效的組織起來,進而生成新的業務。業務管理可以將抽象后的底層服務劃分為盡可能小的可重用組件,從而構成一套業務生成環境。Axiom System公司的CEO Garth Senior正在積極的推動業務生成環境的發展,他認為通過這樣的業務環境抽象過程可以加速業務的生成和部署。
再次,基于業務生成環境的業務管理在未來有可能會打破傳統Internet為IP設計的端到端控制模式,使得基于IP的業務和應用能夠更加靈活的被網絡所承載。這對于運營商擴展IP的潛在價值極為有利,使得核心網絡能夠被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因此,業務管理平臺將底層提供服務的組件抽象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整合了各種底層網絡的資源,為業務的快速開發和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趨勢十:高速可信的“隧道”技術
趨勢十:高速可信的“隧道”技術
目前,雖然IP已經被公認為下一代網絡的趨勢,然后對于未來網絡我們正悄然面臨一種全新的變革與挑戰,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網絡。這并不一定意味著IP的地位會有所動搖,而是說IP可能被一些更為先進底層傳輸技術所承載,例如基于光管道的快速光交換網絡。
其次,當無狀態“盡力而為”的IP技術被廣泛的運用到電信級的網絡中時,服務質量需要得到嚴格的保證,特別是將IP用在移動通信核心網這樣的具有顯著特點(例如用戶漫游而需要的移動性管理)的專用網絡時候,我們需要對IP進行改進。
再次,安全性也是運營網絡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企業任何的基于IP的應用都希望能夠得到充分可信的保證,特別是VOIP等服務。一個沒有嚴格可信保證的IP網絡是很難單憑價格優勢就征服企業的。
綜合以上所提到的問題,“隧道”技術是克服IP上述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可以看作是平衡IP低成本和適用性的一個有效手段。所謂“隧道”就是利用一種網絡傳輸協議,將其他協議產生的數據報文封裝在它自己的報文中在網絡中傳輸。在目的局域網和公網的接口處將數據解封裝,取出負載。通過封裝IP包的隧道技術,我們可以實現高速傳輸、加密處理、移動性管理等電信網特定的需求。
“隧道”技術發展到目前已經經歷了他的好幾個時代,從承載以太網、ATM再到IP。未來,這些“隧道”技術將可能會成為網絡的主要部分,甚至可能直接在光傳輸網絡中執行。它代表未來網絡發展的一個趨勢,在融合(IP化)的大前提下進行特定的端到端控制,滿足特定服務的可信、可靠、可管控等需求。
本文闡釋了目前看來十種可能對未來運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趨勢,雖然五年后我們再看那時的技術趨勢甚至會讓人難以置信,但我們相信網絡和業務發展總的趨勢是開放和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和智能的業務。
本文闡釋了目前看來十種可能對未來運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趨勢,雖然五年后我們再看那時的技術趨勢甚至會讓人難以置信,但我們相信網絡和業務發展總的趨勢是開放和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和智能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