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開源運動的重要環節,中國開源社區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開源運動的現實情況。能夠通過參與開源參與到前沿的技術開發,將會是我國信息產業的重大機會。
自1991年Linus Torvalds將Linux貢獻到開源社區到現在,包括Linux在內的開源軟件覆蓋了操作系統、網絡通信、桌面環境、教育、辦公、安全、文字處理、數據庫、中間件、應用和娛樂軟件等幾乎所有軟件類型。
在開源領域的發布平臺代碼鍛造上,每天都會有幾百個開源項目加入到代碼鍛造、每天都有幾十萬的用戶訪問和下載開源軟件,這反映了開源運動的蓬勃發展。
此外,各大公司也都對開源運動青睞有加。英特爾重金注入JBoss、SugarCRM剛剛開張就獲得200萬美元外部投資、RedHat捆綁Jonas、MySQL蠶食數據庫市場獲利等開源利好事件在層出不窮。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地區,也都紛紛出臺支持使用開源軟件的規定和政策。
一時之間,開源軟件仿若無處不在。
開源軟件本身是簡單的,它無非是公開了源代碼的計算機程序而已,它在電子計算機出現的同時就已經出現了。
但是,開源軟件運動的內涵卻是博大精深的,因為它上關人作為消費者的權利和自由等法律和倫理學范疇,中跨經濟學、管理學、自組織行為學等多個學科,下涉信息技術處理、計算機硬件與計算方法等眾多技術專題。
信息產業對中國的影響已經足以左右國家經濟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中國IT企業在核心系統軟件和核心硬件技術遠遠落后于美國。
因此,能夠通過參與開源參與到前沿的技術開發,將會是我國信息產業的重大機會。
開源傳入中國
開放源碼何時從國外被引入中國已不可考。初的時候,有部分國外留學人員回國時,用大包小包的軟盤裝載了從諸如赫爾辛基大學、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處拷回的Linux發行版。
由于當時的Linux資源極其潰乏,使用者也數量稀少,整個中國Linux界在當時充斥著DOS漢化氣氛中的IT業內就象一個無助嬰兒,只有在如清華、中科大等極少數高校中和一些科研機構內才有少數的拓荒者在默默地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這個時期大致過程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1997年,而這個時期結束的標志認為是在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自由軟件研究應用發展分會的成立。
“衣食足而知禮儀”。中國的程序員為生計而奔走,生存壓力讓很多能夠從事開源開發的程序員對開源的參與僅僅停留在關注層面。不過,即使這樣也有一些頂著生活壓力、堅定不移地辦開源社區、搞開源項目、普及開源文化的志士。
1997年6月17日,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自由軟件研究應用發展分會在北京成立,同時中國自由軟件庫(freesoft.cei.gov.cn)建立。這個網站的新聞組是當時國內技術水準和研究氣氛的自由軟件交流基地,主要支持專家是在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的宮敏博士,管理員則是國家信息中心的張鹿,吸引了大量的對開源有興趣的開發人員和工程師。并且由于是參加的人員都比較純粹和技術,論壇的帖子和回帖的質量都非常高。事實的發展也證明,那個時候的活躍者,后來大多成了現在國內自由軟件界的主力人才。
與此同一時期,另一個國內自由軟件愛好者的聚集地水木清華BBS的Linux版也在不斷激蕩起自由的浪潮。
清華BBS上的Linux版對于中國自由軟件發展的主要貢獻是在中國早提出了建立中文Linux計劃,這個計劃由homer提出倡儀,并由dfbb、eric、olly、macaw(均為網名)等人共同支持,于1997年5月5日首先在位于常州的一臺服務器上建立,域名為clinux.ml.org。
后來,homer改名為ppyy,并在奔騰(bentium.net)網站工作,創立了國內現在知名的新聞組服務news.cn99.com。
而共同創立中文Linux計劃的dfbb則在以后進入了TurboLinux公司,并與陳向陽、于明儉共同開發了Zwinpro中文外掛平臺。
除了這些交流平臺外,個專門銷售Linux光盤的站點也于1998年在保定熱線上開通,它的創立者是位于邯鄲的宿寶臣。
宿寶臣通過相關渠道從美國cheapbyte公司購入了正式的Linux發行版光盤,然后通過郵購的方式,用盡可能合適的價格、豐富的品種、及時的供貨,為中國Linux發展及時輸送了開發人員需要的“彈藥”。
然后,從1998年的年中開始,我國漸漸地產生了一些開源社區組織,這其中包括上海的Linux User Group、北京Linux俱樂部、南京LUG、中國JavaUnion等,也都吸引了大量的開發人員參加,并且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開源項目推動開源發展 在此期間,國內主要的研發力量都集中于Linux下的中文處理問題,當時的解決方案是包裝(warp)X的構畫字體函數,當時采用這項技術的有由陳向陽,方漢和于明儉開發的ZWinPro中文平臺,宮敏博士的ZhXwin外掛中文平臺,臺灣的XCIN中文平臺。而于明儉的Chinput在當時也已經比較成熟,外掛中文平臺與Chinput的結合是當時國內Linux使用者的基本配置。 除了外掛中文平臺外,由深圳的鄧煜、李凌和廖生苗所研發的內核漢化技術則是用hack的方式提供了中文的支持。此外還有以 CCE、ZWinPro等為代表的 Linux 中文化自由軟件項目,以 LVS(章文嵩)、LIDS(謝華剛)、SBM和SCIM(蘇哲)、MiniGUI(魏永明)為代表的若干有國際影響的開源軟件項目 中國開源運動的發展歷程從萌芽向現代化的推移是在一批又一批熱情的民間志愿者的不斷努力下而進行的。 目前,國內開源運動相比前一時期有一定的退步,但是仍有不少意志堅定的人,正在努力振興中國開源運動的發展。在Huihoo、Cosoft、Linuxforum、Linuxfans、Linuxsir以及各大高校的BBS上,仍有不少活躍的志愿者在繼續沿著開拓者們的足跡前進。 開源社區聚合開源人才 社區是開源運動的重要環節,中國開源社區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開源運動的現實情況。 目前國內開源社區主要分為三類: · 提供開源項目協同開發/發布平臺、開源資源、交流論壇,這類社區以共創軟件聯盟為代表,包括武漢Linux協會、LinuxForum; · 提供開源資源、交流論壇、維護自主項目,主要有huihoo、Opentop等; · 引進國外開源項目、提供開源資訊、交流論壇,這類社區以信息匯聚、技術交流為主,人氣較旺、水平較低,是知識傳播、人才匯聚、項目培育的良好平臺,其中包括JavaUnion、LinuxSir、Java.com.cn等。 社區的生存、發展需要網絡帶寬、硬件主機、維護人員等資源。因此,從社區所需資源提供者進行分類,也有著不同的社區類別,這些社區主要可以分為: 公司或組織 這類社區一般有特定項目,具有可持續、穩定性好、資源豐富等特點,包括北京軟件協會支持的Cosoft、具有公司背景的LinuxAid等,這些社區也因為其信息量,往往能夠吸引到足夠的網民支持; 松散團隊 這類社區人氣旺盛、發展迅速,但穩定性、持續性較差,包括JavaUnion、Huihoo等,有些社區一旦缺乏管理核心團隊或者核心團隊無暇顧及網站的時候,立刻就會流失大量用戶,不利于社區的發展; 個人 國內絕大部分社區是靠個人興趣在維護,這些社區以交流論壇為主、隨時可能消失,可以用前撲后續、層出不窮來描述,包括chinajavaworld、linuxSir等,一旦社區的負責人個人失去興趣,立刻就會消失,不利于培養長期的開源項目。 因此,應該針對這些開源社區的特點,分門別類地進行支持。而支持和發展開源社區是推動開源的基礎工作,應該作為一個持續、長期的任務來做。國家相關部門應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和社團組織積極支持開源社區的建設,并通過提供硬件和帶寬幫助的開源社區持續發展。 國內有許多開源社區,與國際開源社區相比較,國內社區更加了解中文用戶的實際需求,能夠更快地解決中文使用方面遇到的問題,以下是幾個有代表性的社區: · LinuxAid 社區 LinuxAid 社區是國內出現較早的綜合性社區,提供了新聞、文檔、軟件下載和論壇等功能模塊。隨著時間的推移,LinuxAid 上的內容更新在逐漸放慢,不過開源新聞的內容還是很權威。如果需要訪問LinuxAid 社區,可以訪問http://www.linuxaid.com.cn。 · LinuxFans社區 LinuxFans社區是國內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綜合站點,是一個真正的Linux愛好者的樂園,其站點提供的新聞、文檔、軟件下載和論壇的內容都比較活躍,并且依托該社區還開發了名為Magic Linux的發行版。 LinuxFans社區就像是一個開源大家庭,用戶可以更多地參與到該社區的項目中去,通過http://www.linuxfans.org可以訪問該社區。
· LinuxSir社區 LinuxSir社區是一個純論壇形式的社區,正是由于其形式專一,為該社區帶來了很好的人氣,開源愛好者在該社區中都很有禮貌地提問、回答,氛圍特別適合初學者進行開源軟件的學習。 LinuxSir中為常用的Linux發行版設置了子論壇,如RedHat、SuSE、Debian等都有獨立的論壇。 通過LinuxSir界面提供的信息統計功能可以看到,Debian論壇的在線人數通常是多的,這也說明Debian Linux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用戶可以通過http://www.linuxsir.org/bbs訪問該社區。 · ChinaUnix社區 ChinaUnix社區原本定位于各種UNIX發行版的信息共享,如Solaris,AIX,HP-UX和BSD等UNIX版本,而隨著Linux的逐漸普及,該社區中開源軟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該網站的用戶大多是對UNIX操作系統的企業級應用感興趣者。用戶可以通過訪問http://www.chinaunix.net來訪問ChinaUnix社區。 · 開源中國社區(COC) 開源中國社區(Community of China,COC),如圖5所示,是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China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motion Union,COSSPU)和中國Linux產業戰略聯盟指導與支持下成立的一個以國際交流國內合作,推動開源軟件發展的開源社區。 該社區提供了論壇、協同開發、知識庫、資源庫等資源,她的協同開發平臺支持了國內個開源ERP項目—恩信ERP, 清華大學學位論文LaTeX模板等重要項目。可以通過http://coc.oss.org.cn訪問開源中國社區。 開源程序員匱乏 程序員作為軟件產業的主要生產力,其素質決定了產品的優劣。開放源碼的認識應該從哲學、過程和開源軟件三個范疇進行,這也是程序員是否選擇從事開源工作的重要因素。 開源的誕生誘因是一種追求自由、共享的哲學思想,而開源軟件的產生則需要一個有程序員參與的開源制造過程,這一點必不可少。 在國內,軟件人員所面臨的生存壓力使得只有極少數的程序員有意愿、有能力、有時間從事開源研發。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人責難中國的程序員對開源社區索取過多,而貢獻太少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專家建議讓大學在校高年級學生參與開源研發、讓軟件科研機構將部分項目作為開源項目接受公眾監督并可參與,在國內沒有找到合適的開源商業模式之前,這也許是解決開源人才匱乏的方案。 但是,沒有參加過實際項目大學生能否有能力、有意愿參與開源項目的開發,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CSIP推動開源社區建設 政府開源促進三策略的執行需要成立相應的組織來策劃、組織和貫徹實施,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CSIP)作為信息產業部面向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的平臺,是信息產業部推動中國開源運動的執行者。 秉承“引導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的理念,CSIP采用現代企業管理機制與市場化運行機制相結合的運營模式,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支持、國際合作等方式匯集各種資源。 CSIP也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先進的軟硬件技術環境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可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協同開發環境、測試與認證、豐富的IP庫、符合多種標準的IP評測、驗證和重用環境、可定制的IP-SOC開發設計流程、MPW服務、IC-IP知識產權保護咨詢及仲裁等技術服務。 在開放源碼領域,CSIP將從標準制定、參考系統實現、開源社區支持與建設、開源方案推薦、開源軟件測試和開源服務提供等多方面實施開源推進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