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業有點“散”?
軟交會對中國軟件產業的實力是一次全面的展示。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迅猛,規模已經從2000年的593億元發展到去年的3900億元,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也增長4%,超過了印度和韓國。2000年中國的軟件出口額僅為4億美元,到去年年底已經達到了35.9億美元。
但核心競爭力不強嚴重制約了我國軟件產業的持續發展。中國的軟件企業數量遠遠超過印度,但中國的軟件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印度的十大軟件公司,人數都在四五萬人以上,而中國的軟件公司大概就三四千人。有演講嘉賓在會上提出,中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軟件企業?往往一個公司的人出來自己又開一個公司,不斷地孵化,挖的往往是“老東家”的墻角。美國硅谷的企業更多的發展模式是研發模式,而中國企業的成功模式往往是市場營銷的成功,往往單純依靠營銷手法上的“創新”。
微軟公司副總裁張瑞昌認為,中國軟件產業落后于美國可能有一個“軟意識”的問題,比如,中國的硬件支出百分比遠遠超過美國的百分比。中國硬件支出占73%,軟件占10%,服務占17%,而在美國,這個比例大約是各占三分之一。
創新不會被“盜版”
IDC中國區總裁謝世和在分析當今軟件產業的幾大趨勢時說,軟件已經變得服務化,這對企業是“福音”,因為軟件可能被盜版,但服務不會被盜版。套用到創新上,也可以說,產品和技術可能被模仿,而創新永遠是自己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很多人認為中國軟件產業落后國外很多,因此關鍵的不是“自主”,而是強調基于國外技術做大,再考慮創新。他強調,軟件技術更新快,先行者的技術積累作用不大,當然如果先行者在某些領域占據了壟斷地位,就具有了壟斷優勢,但這種優勢依靠的是壟斷,不是技術。
倪光南指出,事實表明,軟件產業適合自主創新,容易發揮后發優勢。印度缺乏國內市場,走外包道路是不得已,而中國有巨大的內需市場,應該全方位地發展包括基礎軟件在內的自主軟件產業體系。
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認為,中國近年來之所以成為“中國制造”大國而缺乏“中國創造”,是因為對創新價值的認識不足,對創新的影響估計不足,導致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陷入了同質化的低價競爭,利潤越來越小,并成為阻礙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大隱患。中國的企業很難做到像三星那樣,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創新的產品出來。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劉積仁談到東軟所理解的創新時說,在過去20年間我們在兩個領域里進行了很多的創新。,做了別人不想做的事情,我們變成了世界上的,因為別人認為這個領域不應該做。第二,我們做了別人重復做的東西,我們不知道別人做了,我們以為自己在創新。這兩方面的內容使我們消耗了許多資源,浪費了很多時間。
外包打造“世界辦公室”?
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少春認為,軟件產業的發展有三種模式:種是產品模式,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第二種是代工模式,就是通常所說的軟件外包;第三種是服務模式,即不生產產品,但為客戶服務。這三種模式共同組成了當前國內軟件的產業鏈,也表明國內軟件產業分工專業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專家指出,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據調查,目前準備選擇離岸外包的企業總比例已經上升到45%,內容涉及到金融、保險、醫療、人力資源、資產管理、顧客關系和營銷等領域。根據Gartner公司預測,今后5年中國業務流程外包市場以每年20%~30%速度增長,因此中國不僅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而且也將成為世界的“辦公室”。
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副司長單慶江介紹,從2001年到現在,我國各類軟件技術引進累計金額超過30億美元,合同總數近5000項。
劉積仁則強調,外包不光是為了降低成本,“舉個例子,外包好比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兒所,你肯定不能說哪個托兒所便宜就找哪個托兒所,因此外包和接包的雙方結成的實際上是一種戰略聯盟、戰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