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紅兵
國際半導體設備暨材料協會(SEMI)今年初預測認為,2006年 總體材料市場增長7.2%,將從2005年的179.53億美元增長至192.4 億美元。在300毫米晶圓技術驅動下,預計全球硅晶圓材料市場在未 來幾年將出現強勁增長。2006年硅晶圓市場預計增長7.4%,從2005年 的82.02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9.88億美元。2007年硅晶圓產業規 模將達到95.83億美元,2008年增長到106.98億美元。而我國半導 體材料自給程度目前還不到10%,半導體材料已經成為我國半導體產 業發展瓶頸。
6英寸及以下硅材料基本自給
目前國內材料還達不到生產使用的要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 目前國內的芯片制造商之一的中芯國際正在推進原材料的本地化, 包括光刻膠、硅片、雙氧水等。
在2000年-20005年中,國家“863”計劃對半導體材料的研究中 有部分研究項目已經開始推出成果,目前正在進行驗收和檢測,如果 通過檢測,這些材料將有可能在芯片制造生產中試用。
目前來看,國內能夠供應的還只是6英寸及以下的材料,從品種 的角度來說,大部分材料都可以生產,但從量上來講,產量都還不是 很大。有部分材料國內做得不錯,比如金絲、6英寸硅片以及相應的 化學試劑、塑封料等,基本上6英寸及以下的與前工序和后工序相關 的材料,國內大部分能夠生產,但有一部分由于量還比較小,目前國 內產品還不過關,所以還供應不上。
8英寸以上的相關材料,國內目前還處于攻關階段,基本上還是 空白。這部分市場基本上被國外公司占領,比如特種氣體,目前國內 只有二三家,基本上是國外廠商在本地的獨資公司在供貨。所以高端 產品基本上被國外公司壟斷,真正我們土生土長的自己的企業,在8 英寸以上的材料供應方面,無論是前工序還是后工序,還非常少,基 本上是空白。
專家認為,目前國際市場8英寸硅片價格已經開始下滑,如果我 們繼續加強8英寸硅片的研發和生產,可能會遇到非常大的競爭壓力。
在6英寸硅片供應方面,我國有一定優勢。由于受技術含量相對 較低、需求量也不是很大等因素的影響,國外6英寸硅片基本不生產, 這就為國內供應商提供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目前,國內幾家主要 的硅片生產企業,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出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中芯國際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 大,為了降低成本,中芯國際正在積極推進材料的本地化供應,其實 這也是中芯國際的企業文化,能本地采購的原材料,如果能夠達到需 求,中芯國際是非常樂于采購本地材料的。這對本地材料生產企業無 疑是一個好消息。
5大因素促材料業發展
“目前是我國半導體材料業發展的一個大好時機。”記者在采訪 中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分析原因,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國內市場需求很大,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對材料的需求,現在可以 說完全能夠支撐國內材料產業的發展,有了市場就有了發展的前提。
其次,國內市場起來了,國外廠家對中國市場持續看好,也會把 其材料的生產和技術引入中國,這對國內材料業,無論是合資也好合 作也好,都是非常好的機會。
第三,人才方面,目前從國外回來的材料研究人員不斷增多,他 們也在觀察和探討在國內發展的可行性,這也可以說是給國內材料業 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目前在國內光刻膠、硅片等生產企業中,已 有不少是海外歸來的人員,他們的歸來,不僅帶回來一些先進的技術, 同時也帶回來了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與國內企業結合起來,對國 內材料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也是我國發展材料產業比較好 的基礎和條件。
第四,國家“863”等項目長期以來對材料業的支持,也為半導 體材料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在這些支持項目的效果已經開 始顯現。
第五,我國加入WTO以來,企業機制逐步靈活,靈活的企業機制 和市場機制,為材料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現在可以說,發展我國半導 體材料產業的時機已經顯露。
國家的支持、企業的參與、人才的積聚等等,這些有利條件,說 明我國半導體材料產業的發展時機已經到來。
專家認為,目前,我們應有選擇地抓一些需求量大、容易做又容 易形成市場的產品作為突破口,針對國內市場,生產一些中低檔的半 導體材料,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實際上國內在有些領域已經做得很不 錯,無論從品種上還是產量上都已經可以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與半導體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相比,國家對半導體材料產業的支持 相對較弱,業界在不斷呼吁,相關政策應盡快延伸到材料業。從目前 看,政府在材料方面的支持也僅限于科研經費的支持,其他如產業政 策、資金、稅收等,還很少看到。
寧波立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必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 采訪時強調,從政策上來講,政府對半導體支撐材料業的扶持力度還 顯不夠。“一是如多晶進口還征收關稅,二是拋光片、外延片等產品 出口退稅率只有13%,比芯片低4%,三是所得稅缺乏大力度的優惠政 策,四是國家對產業的研發投入不夠,五是在吸引人才上缺乏配套的 政策支持。”林必清認為。
“政府制定對半導體產業優惠政策時往往忽略了材料業,從而造 成長期以來材料國產化率不高的被動局面。建議在編制產品目錄時, 不要漏了電子材料。”寧波康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鄭康 定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近幾年,我國出臺了許多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這些優惠政策的制定頒布,主要為整機、集成電路、軟件產業所享 受,進口原材料關稅倒掛或零關稅的條款,使國內半導體材料行業的 發展困難重重。“如多晶硅原料進口要繳關稅,而進口硅拋光片實行 零關稅,導致國內硅片價格難與進口硅片競爭,特別是2004年以來多 晶硅原料出現的供不應求,國外供應商大幅度漲價,進口多晶硅不但 價格暴漲,還需繳進口關稅。雖然國內半導體材料價格較國外進口仍 然算低的,但長此以往,不利于國內半導體材料企業可持續發展。國 家應對半導體材料行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使國內企業和國外同行真 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袁桐強 調。
對于材料的重要性,北京市工業促進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處處長梁勝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一條大型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成本,幾乎一半來自對原、輔材料的消耗,包括硅片和各種化學試劑,這些原、輔材料的來源,目前也基本上依靠進口。而關稅倒掛現象使得我們和國外同行的競爭優勢日益縮小。“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還是要靠政府,政府首先要看到這個問題,然后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關部門應該共同研究,通力合作,以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解決關鍵性、共性、基礎性問題的原則,共同制定出綜合性的政策和措施。”梁勝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