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浙江萬豐奧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萬豐奧特)由于銷售不佳而有可能退出汽車業,其位于上海的整車生產基地——上海萬豐客車制造公司(下稱上海萬豐)已經暫停生產。據悉,該公司在去年年底處于半停產狀態后,今年3月開始全線停產。
為此,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繼“奧克斯”退出汽車制造業以后,又一家民營企業——萬豐奧特也有可能步其后塵,退出汽車制造業。
當年“奧克斯”的退市告訴我們,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制造汽車。而上海萬豐與“奧克斯”不同,其在皮卡、SUV市場曾經一度走紅,如今卻也難逃停產的厄運,它究竟面臨怎樣的窘況呢?
受市場和多元化雙重夾擊
據記者了解,萬豐奧特自進入汽車制造行業以來,主戰國內皮卡和SUV市場,發展勢頭一直不錯。在2002、2003年一度達到其事業的高峰期,當年銷售額、回款率、增長速度均在民營車企中名列前茅,2004年實現銷售6200輛,仍然位居SUV行業前列。
然而,2005年,由于油價持續上漲,SUV作為油耗較高的車型,銷售受到直接影響,市場面臨整體低迷的狀態。與此同時,上海萬豐的運營也出現大滑坡,直至今年3月被迫宣布停產。
其實,因油價持續攀升而受到沖擊的SUV廠家不僅僅是上海萬豐一家,據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統計顯示,5月份東南富利卡、長豐獵豹、鄭州日產、江鈴陸風、東風本田等廠家的SUV銷量同比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此外,由于今年4月1日起大排量SUV消費稅稅率的上調,在不提高產品價格的情況下,SUV廠家的利潤大幅降低,而上海萬豐在2004年和2005年的產銷量都不足1萬輛,無法實現規模效應,也就很難贏利。
也有人認為,萬豐奧特的“軟肋”是多元化所致。萬豐奧特走的是多元化發展的品牌經營道路,涉足SUV不過是品牌多元化經營的一個體現而已。
1994年到2005年,除上海萬豐之外,萬豐奧特先后涉足零部件到整車,到機械設備,包括摩托車鋁輪、汽車鋁輪、轎卡車、機械裝備、合金涂料五大系列上千個品種。短短11年時間,萬豐奧特成為亞洲鋁輪生產的廠家,并順勢進入整車領域。
這樣,萬豐奧特擁有三個對外窗口、四個生產基地等產業,多元化擴張使它的品牌變得包羅萬象。有業內人士稱,萬豐奧特行業面鋪得太寬,必然分散其在主業經營上的資源,導致上海萬豐日益下滑的銷售業績。
雖然萬豐奧特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停產只是集團調整市場戰略的集中表現”,但是進入2006年,其銷售狀況已經表明了其被迫停產的必然趨勢。有數據顯示,上海萬豐今年前3個月累計生產575輛,前5個月僅銷售了824輛,同比降幅達52.6%。
退出抑或尋找合作?
“我們是民企,比較現實、靈活,沒有贏利就停產,因為如果繼續生產虧損更大。但我們希望能通過與大企業合作、共同投資,減少風險。”對于停產一事,萬豐奧特方面表示,目前只是暫時調整,一般情況下,公司不會放棄整車生產。
事實上,萬豐奧特從去年3月開始就一直有尋求合作的行動,當時,上汽股份為引進和生產SUV,就生產基地問題曾與萬豐奧特接觸洽談。
萬豐奧特對于合資合作確實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其相關負責人表示,萬豐奧特歡迎國內外投資者,不僅在整車項目,而且在發動機及其他汽車零部件方面都愿意進行多方面的合作。該負責人稱,尋求合作,符合企業的發展需要,符合汽車工業的產業規律,同時也符合國際潮流,所以,萬豐奧特會認真對待合作問題,無論是技術合作,資金合作或是其他方面的合作。
然而,據當時的消息人士透露,上汽與萬豐奧特進行洽談時希望兼并萬豐,不再保留萬豐的品牌,而萬豐奧特在歡迎上汽參股的同時,并不打算放棄自己的品牌。終,雙方合作告吹。
此外,法國雷諾、國內的一汽、美國及韓國的外資企業都曾與萬豐奧特有過接觸,但結果都不了了之。有分析人士認為,萬豐奧特的“保留品牌”或將成為其尋求合作的障礙。
但是,有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上海萬豐的窘境反映了目前國內一大批低端SUV廠家的現狀。面對油價攀升,消費稅調整,安全、排放、排量、噪音等方面的限制,一部分無法實現規模效應的中小企業將不堪重負,退出汽車制造業。這正是市場優勝劣汰,結構重組的過程,上海萬豐可能也難逃此劫。
民企造車何去何從
“民企造車”一直是業界討論激烈的話題之一。奧克斯的退出、上海萬豐的停產自然也成為眾矢之的。
當年,汽車業的火熱使造車有如一場“全民運動”飛速蔓延。眾多“半路出家”的民營企業都眼紅耳熱,不管具不具備條件,紛紛投身到這場造車熱潮中。
身為“門外漢”,許多企業選擇了門檻相對較低的低端SUV作為突破口。然而,資金、土地、社會風險劇增,讓奧克斯為自己的沖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造車投資的4000萬元僅在1年多的時間里就打了水漂。
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造車熱,國家推出政策提高汽車業的準入門檻——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億元,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同時要建立產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此外,新建乘用車、中型載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應包括為整車配套的發動機生產。而新建車用發動機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于15億元,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5億元。
這一政策將給汽車業帶來更多的基礎實力,而不是過分的投機與沖動。
在我國100多家汽車企業中,年銷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達72家,其中年銷量在1000輛以下的有46家,這些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在國家的產能調控下,國內汽車業的格局將出現變化,部分企業將被淘汰。
大浪淘沙之后,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將趨向成熟穩定,優勝劣汰成為必然,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都將在這場市場競爭中接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