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業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先導產業,而我國軟件產業仍面臨諸多制約發展的因素。值得期待的是,即將出臺的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十一五”專項規劃將對此開出“藥方”
中國軟件產業近幾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5年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已增至3.55%,高于印度和韓國。
不過,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副司長丁文武認為,軟件產業已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和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先導產業,但目前我國軟件產業仍面臨著諸多制約發展的因素:產業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產業和企業規模偏小競爭力較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矛盾比較突出等。
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國軟件產業不僅實現不了質變,甚至連目前快速增長的局面也很難維持,而即將出臺的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十一五”專項規劃將對此開出“藥方”。
擴大產業規模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軟件從業人員90萬人,而日本有120萬人,占全球軟件產業份額31.9%的美國是240萬人。在中國,員工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軟件企業只占全行業不到1%,而50人以下的小企業卻超過全行業的60%。反觀印度,員工人數千人以上的軟件企業有上百家,軟件企業的員工人數平均超過300人。
另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2005年中國軟件收入規模前100家企業名單”顯示,只有華為一家的軟件年收入超過100億元。而微軟一年的營業額就高達400億美元。中科院院士、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芙清說,軟件業是高技術含量的智慧密集型產業,但中國軟件行業內大量中小企業仍維持著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產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眾多的小舢板企業已經占據了國內軟件企業大量的份額,卻難成我國軟件產業的頂梁柱,更難以與國外航母級的軟件企業相抗衡。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競爭力不強、客戶定位嚴重重疊甚至惡性競爭等,將嚴重影響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
這一現狀也使得軟件產業的并購不可避免。國內軟件業雖然也一直有零星的小規模收購行為發生,但是總體而言,收購還沒有上升為本土軟件企業提高市場集中度的戰略手段。
而國際軟件巨頭在中國的本土化戰略在近兩年有加速趨勢。爭奪本土軟件渠道網絡與市場資源,成為其資本的基本流向。從2005年微軟參股浪潮,到新近SAP成為東軟集團的戰略投資者,全球軟件產業的洗牌,已經開始波及中國。
“今后2~3年將是中國軟件產業格局重構的變革時代,企業并購的規模與速度都將會大幅提升,其中外資將成為并購的重要主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曹方做出上述預測。
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的積極進入,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軟件企業確實面臨巨大的市場機會。但是要把握好這一機會,就必須快速提升產業與應用的整合能力。如果僅僅依靠本土渠道與資源優勢,軟件企業將無一例外淪為外資分羹中國市場的工具。掙脫低價泥潭
根據信息產業部的數據,我國軟件產業規模從2000年的593億元增加到2005年3900億元,出口也由4億美元增加到35.9億美元,并在以智能手機和汽車電子為重點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平臺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但是,軟件業的快速發展未能掩飾企業生存的尷尬境地。中國軟件企業在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利潤率卻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20%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7%左右,以至于有人發出了“軟件當白菜賣,賠本賺吆喝”的感慨。而對于相當一部分軟件企業來說,退稅等政策性補貼竟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
有業內人士指出,跨國軟件企業早年進入中國市場時的免費戰略攪亂了國內的價格水平,這一影響至今未消除。低利潤的現狀又迫使中國軟件企業不得不盡量壓低科研投入與管理成本,而這無疑與企業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是相悖的,阻礙了整個產業發展駛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目前,軟件作為服務(SoftwareasaService)已經成為軟件行業重要的趨勢之一,有些廠商在考慮不通過版權收費,而是通過服務收費的新的盈利模式。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轉型做服務型企業,意味著軟件公司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同時,以技術產品為主導的管理體系與模式也要隨之改變,這對軟件企業也許是一個更高的挑戰。
創新才是出路
軟件產業發展有三種模式:產品模式,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代工模式,即接訂單進行加工,就是通常所說的軟件外包;服務模式,即不生產產品,但為客戶提供服務。這三種模式組成了軟件的產業鏈。金蝶國際軟件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少春認為:“在這個鏈條中,上游和下游潛力,盈利能力強,難度也。”
“中國軟件業要崛起,不能僅僅盯著為別人代工,關鍵是要立足中國市場,進行自我研發,找出適合中國市場的軟件業標準。”徐少春表示,“美國的軟件市場很大,所以才催生了許多大的軟件公司。而中國的市場比美國更大,我們為什么要跟在人家后面跑,而不是自創標準、自設平臺,做中國化的軟件業呢?”
問題在于,部分企業對軟件應用不夠重視,導致軟件投資嚴重不足。目前,國內軟件投資僅占IT總投資的9%,而美國則達到24%。另一方面,我國軟件企業進入門檻偏低,一些軟件企業技術含量比較低,軟件后續升級能力、標準化水平都很弱。這些都影響了軟件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對此,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監鄭雨林認為,決定企業差距的關鍵因素就是產品和技術,而其背后支撐的是產品和技術創新的能力。15年前,國內至少有數百家財務軟件企業,今天在市場上還有影響的屈指可數,只有在研發上持續投入、產品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活到今天。
在鄭雨林看來,商業模式創新也必不可少。因為產品與技術創新必須服務于商業模式,真正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產品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融合。中國軟件企業想要趕上乃至后來居上,必須改變商業游戲規則,實施破壞性創新、價值創新。
“專項規劃的發展思路就是加快自主創新,集中力量支持關鍵軟件產品及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大軟件與傳統產業融合,促進產業規模化和國際化發展。”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副司長丁文武在“2006中國軟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透露,“‘十一五’規劃預計,軟件信息服務業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的時候,產值要突破13000億元大關,軟件出口達到125億美元,形成若干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軟件骨干企業,同時未來五年內從業人員要達到250萬左右。”
中國軟件如何不當白菜賣
更新時間: 2006-06-14 09:20:56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