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軟件帶來了一個悖論:它本來是軟件工程技術進步的產物,卻又將軟件工程技術推向了后臺,使企業信息化關注的重點從軟件回歸管理。它次讓管理活動的主體——管理者有機會充當企業信息化的主要角色。平臺之上,管理者有可能按照實際管理的需要建造一個適應性的信息化系統。平臺軟件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提高,而是包含在企業信息化中的生產關系的變革。那么,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呢?主要的變革,首先是從當前標準化套裝軟件“制造體制”向一種全新的適應性的企業信息化“建造系統”轉變。這一轉變與既有的項目管理方式方法是從根本上相沖突的,基于平臺軟件的企業信息化項目不被傳統的“制造體制”窒息而死,就需要為新的“建造系統”開創一些既基本又根本的“項目管理”新方法。
管理軟件從誕生之日起,就過分沉醉于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幻覺中,忘記了管理軟件需要直接樸素的表達管理者的工作,忘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與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統的聯系。平臺軟件的出現創造了一個條件,讓我們可以在企業信息化中開始關心管理者,體現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工作習慣乃至感情因素,讓我們所建立的信息系統充分體現管理的真正價值,讓他們感覺到的這就是他們“自己的”系統,是他們的有生命的大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這種信息化系統的出現,僅有平臺軟件這個技術條件是不夠的,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建造系統”來支撐,而這個建造系統尚需要我們將其創造出來。
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企業和每個管理者都是獨特的,只有承認這種獨特性,才有可能使得信息化系統可以用于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不是扼殺其核心能力;有利于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讓管理者能夠更加快樂的工作而不是剝奪管理者尊嚴。其次,要認識到每個企業和企業中的每個部門、每個管理者都是整個產業社會的一部分,需要與其他人、其他部門、其他企業有效的聯系和協同工作,而信息化系統應該是增強這種有機聯系的重要載體。然而,這兩個互補的因素都被標準化套裝軟件開發體制所忽略了。管理軟件的種種弊端,根源于管理軟件制造體制上的過渡集權,而對具體細節控制不夠。在這種體制下,只能創造出一些一般的抽象形式,和企業的真正需要、真正要求以及每一個企業,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管理者所要經歷的每時每刻真實的日常生活僅僅保持了抽象的關系,不可能建造出讓管理者感覺舒適愜意、方便快捷、與他們的日常工作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統。只有挑戰這一開發體制,使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建造體制發生一場根本的革命,這種異化才有可能得到實質上的改善。
我們必須找到一種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能夠具體地、細致地注意到管理活動的所有詳情。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這些詳情才能把每個企業的信息化系統以自己的水平、自己的高度建設得“恰到好處”,使信息化系統能夠準確地適應企業、部門、管理者所需要感受的所有內外之力,并在實現“力場和諧”地同時能夠發揮自己的核心能力,為更大的產業系統作出自己的貢獻。
平臺軟件提供了企業自主建立一個適應性的信息系統的可能性,但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在“平臺之上”,還需要建立一種企業信息系統的“制造體制”。創造出這樣一個全新的“體制”,才是確保用戶應用平臺軟件建造“自己的”信息系統的成功關鍵。不然用戶購買一個平臺軟件,就像買到一塊地皮,有人替他打牢的地基交給他,他卻不知道如何在上面建造一座大廈。就算勉強去建,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這個全新的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或者說是在平臺軟件之上建設一個信息系統的“項目管理體制”,需要遵循如下七大原則:
1.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全面負責制原則
只有在一個既懂得軟件基礎知識,又懂得管理原理,并能夠在“現場”與管理人員進行實地交流和指導的被我們稱之為“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的人在現場負責一個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統才可能不再是一種被生產出來的“物品”,而是被培育、制作、塑造而成的充分體現企業、部門、管理者個人的個性特征的“自己的”信息化系統。
這一原則所以重要,是因為個性化的信息系統的建成依賴于與企業、部門、管理者的直接聯系,依賴于與所有參與建造它的人們的直接聯系。承擔這種聯系的人必須深入現場,能夠與現場的管理人員進行充分的對話,同時又懂得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內在規律,能夠給予參與建設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管理人員以專業化的指導。因此,這一原則是新體制的原則。
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人才、一種新型的管理機制、一種新型的專業人士去運作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這些“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不僅僅是一些IT技術人才,盡管他們確實是IT技術人才,但他們首先是企業信息系統建造過程的和管理顧問師,并能夠領導和指揮大規模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工作。他們是一類新人,急需要我們去發掘、選擇和培養。由于這樣的“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需要長期負責一個企業的信息化項目,同時又不能同時負責太多的項目,因此對他們的需求將是大批量的。
2.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原則
平臺軟件之上的企業信息化項目是以廣泛分布的、權力分散的當地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為基地的。每一個這樣的營地都具有企業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軟硬件設施、資料和辦公場地。這些營地應該距離用戶企業很近,它將成為地域性企業信息化社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活動中心。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啟動之前,這里是與用戶進行交流、溝通、演示以及讓準用戶企業的相關人士進行體驗、認識企業信息系統的場所。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這個營地是一個指導中心、支持中心、協同工作的場地。在項目主體完成后,它又是一個維護中心、改進中心、經驗交流中心。這個營地與用戶始終保持著一種血脈關系。
“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是“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的營盤,“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依托這個營地一次直接負責很少的企業信息化項目,以便每個“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在信息化項目中和所有用戶保持直接地聯系,使得用戶想以獨特的個性建設自己的信息系統時,他能夠幫助用戶進行設計,并幫助他們建造,這將使得每一個信息系統的每一部門都能都被準確無誤地建造出來。
3.共同設計原則
平臺之上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精髓在于設計是由用戶自己進行的,而不是由一些遠離現場的專門的設計人員集中設計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企業信息系統的抽象性和疏遠化。用戶參與共同設計確保用戶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愿,并且在概念形態、模型形態時能夠多次確認和發展自己的思路,而不是通過嚴格的需求調研程序確認的工作流程,到開發完成交付時用戶已經認不出自己的設想,或者已經改變了想法。
共同設計的前提條件與就是知識組織化協同生產的三個條件,詳細一點敘述就是:
(1)共享的管理理念和企業信息化愿景,所有參與設計者要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識。這要求有一個明確的管理理念作為共同的主題,否則將會看到無休無止的爭論而沒有任何成果。
(2)共享的方法體系——企業信息化“模式語言”體系。一個統一的方法體系“語言”才能夠保證許多人的工作能夠“兼容”和相互交流。一個大規模共享的模式語言庫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基礎,這可以通過軟件公司的網絡建立起來。而信息化項目的步就是由參與者共同選定和創造新的模式語言。
(3)能夠呈現每一個人工作階段性成果的信息平臺。許多人協同工作可怕的后果是每一個人的工作不能與其他人的工作協同一致。在傳統的項目控制手段中,我們使用的是將項目工作徹底分解,然后分配給不同的人去完成。這樣的方法的弊端是達成共識的艱難和分段進行的子項目完美的銜接,實際上這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思想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套用,出現種種不適應和造成大量的項目失敗是必然的。通過一個呈現平臺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將每一個小組或個人的成果及時呈現出來,引發討論和自適應行動,是一個看似不那么井井有條但卻能極大提高項目成功率的重要保證。
這三條保證許多人能夠有組織的進行智力勞動,達成有用的成果。
平臺軟件帶來了一個悖論:它本來是軟件工程技術進步的產物,卻又將軟件工程技術推向了后臺,使企業信息化關注的重點從軟件回歸管理。它次讓管理活動的主體——管理者有機會充當企業信息化的主要角色。平臺之上,管理者有可能按照實際管理的需要建造一個適應性的信息化系統。平臺軟件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提高,而是包含在企業信息化中的生產關系的變革。那么,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呢?主要的變革,首先是從當前標準化套裝軟件“制造體制”向一種全新的適應性的企業信息化“建造系統”轉變。這一轉變與既有的項目管理方式方法是從根本上相沖突的,基于平臺軟件的企業信息化項目不被傳統的“制造體制”窒息而死,就需要為新的“建造系統”開創一些既基本又根本的“項目管理”新方法。
管理軟件從誕生之日起,就過分沉醉于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幻覺中,忘記了管理軟件需要直接樸素的表達管理者的工作,忘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與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統的聯系。平臺軟件的出現創造了一個條件,讓我們可以在企業信息化中開始關心管理者,體現管理者的價值取向、工作習慣乃至感情因素,讓我們所建立的信息系統充分體現管理的真正價值,讓他們感覺到的這就是他們“自己的”系統,是他們的有生命的大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這種信息化系統的出現,僅有平臺軟件這個技術條件是不夠的,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建造系統”來支撐,而這個建造系統尚需要我們將其創造出來。
我們需要認識到,每個企業和每個管理者都是獨特的,只有承認這種獨特性,才有可能使得信息化系統可以用于提升企業的核心能力是不是扼殺其核心能力;有利于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讓管理者能夠更加快樂的工作而不是剝奪管理者尊嚴。其次,要認識到每個企業和企業中的每個部門、每個管理者都是整個產業社會的一部分,需要與其他人、其他部門、其他企業有效的聯系和協同工作,而信息化系統應該是增強這種有機聯系的重要載體。然而,這兩個互補的因素都被標準化套裝軟件開發體制所忽略了。管理軟件的種種弊端,根源于管理軟件制造體制上的過渡集權,而對具體細節控制不夠。在這種體制下,只能創造出一些一般的抽象形式,和企業的真正需要、真正要求以及每一個企業,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管理者所要經歷的每時每刻真實的日常生活僅僅保持了抽象的關系,不可能建造出讓管理者感覺舒適愜意、方便快捷、與他們的日常工作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統。只有挑戰這一開發體制,使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建造體制發生一場根本的革命,這種異化才有可能得到實質上的改善。
我們必須找到一種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能夠具體地、細致地注意到管理活動的所有詳情。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這些詳情才能把每個企業的信息化系統以自己的水平、自己的高度建設得“恰到好處”,使信息化系統能夠準確地適應企業、部門、管理者所需要感受的所有內外之力,并在實現“力場和諧”地同時能夠發揮自己的核心能力,為更大的產業系統作出自己的貢獻。
平臺軟件提供了企業自主建立一個適應性的信息系統的可能性,但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在“平臺之上”,還需要建立一種企業信息系統的“制造體制”。創造出這樣一個全新的“體制”,才是確保用戶應用平臺軟件建造“自己的”信息系統的成功關鍵。不然用戶購買一個平臺軟件,就像買到一塊地皮,有人替他打牢的地基交給他,他卻不知道如何在上面建造一座大廈。就算勉強去建,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這個全新的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或者說是在平臺軟件之上建設一個信息系統的“項目管理體制”,需要遵循如下七大原則:
1.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全面負責制原則
只有在一個既懂得軟件基礎知識,又懂得管理原理,并能夠在“現場”與管理人員進行實地交流和指導的被我們稱之為“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的人在現場負責一個企業的信息化項目,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統才可能不再是一種被生產出來的“物品”,而是被培育、制作、塑造而成的充分體現企業、部門、管理者個人的個性特征的“自己的”信息化系統。
這一原則所以重要,是因為個性化的信息系統的建成依賴于與企業、部門、管理者的直接聯系,依賴于與所有參與建造它的人們的直接聯系。承擔這種聯系的人必須深入現場,能夠與現場的管理人員進行充分的對話,同時又懂得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內在規律,能夠給予參與建設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管理人員以專業化的指導。因此,這一原則是新體制的原則。
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人才、一種新型的管理機制、一種新型的專業人士去運作企業信息化建造體制。這些“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不僅僅是一些IT技術人才,盡管他們確實是IT技術人才,但他們首先是企業信息系統建造過程的和管理顧問師,并能夠領導和指揮大規模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工作。他們是一類新人,急需要我們去發掘、選擇和培養。由于這樣的“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需要長期負責一個企業的信息化項目,同時又不能同時負責太多的項目,因此對他們的需求將是大批量的。
2.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原則
平臺軟件之上的企業信息化項目是以廣泛分布的、權力分散的當地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為基地的。每一個這樣的營地都具有企業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軟硬件設施、資料和辦公場地。這些營地應該距離用戶企業很近,它將成為地域性企業信息化社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活動中心。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啟動之前,這里是與用戶進行交流、溝通、演示以及讓準用戶企業的相關人士進行體驗、認識企業信息系統的場所。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這個營地是一個指導中心、支持中心、協同工作的場地。在項目主體完成后,它又是一個維護中心、改進中心、經驗交流中心。這個營地與用戶始終保持著一種血脈關系。
“信息化項目建設營地”是“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的營盤,“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依托這個營地一次直接負責很少的企業信息化項目,以便每個“企業信息化設計建造師”在信息化項目中和所有用戶保持直接地聯系,使得用戶想以獨特的個性建設自己的信息系統時,他能夠幫助用戶進行設計,并幫助他們建造,這將使得每一個信息系統的每一部門都能都被準確無誤地建造出來。
3.共同設計原則
平臺之上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精髓在于設計是由用戶自己進行的,而不是由一些遠離現場的專門的設計人員集中設計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企業信息系統的抽象性和疏遠化。用戶參與共同設計確保用戶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愿,并且在概念形態、模型形態時能夠多次確認和發展自己的思路,而不是通過嚴格的需求調研程序確認的工作流程,到開發完成交付時用戶已經認不出自己的設想,或者已經改變了想法。
共同設計的前提條件與就是知識組織化協同生產的三個條件,詳細一點敘述就是:
(1)共享的管理理念和企業信息化愿景,所有參與設計者要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識。這要求有一個明確的管理理念作為共同的主題,否則將會看到無休無止的爭論而沒有任何成果。
(2)共享的方法體系——企業信息化“模式語言”體系。一個統一的方法體系“語言”才能夠保證許多人的工作能夠“兼容”和相互交流。一個大規模共享的模式語言庫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基礎,這可以通過軟件公司的網絡建立起來。而信息化項目的步就是由參與者共同選定和創造新的模式語言。
(3)能夠呈現每一個人工作階段性成果的信息平臺。許多人協同工作可怕的后果是每一個人的工作不能與其他人的工作協同一致。在傳統的項目控制手段中,我們使用的是將項目工作徹底分解,然后分配給不同的人去完成。這樣的方法的弊端是達成共識的艱難和分段進行的子項目完美的銜接,實際上這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思想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套用,出現種種不適應和造成大量的項目失敗是必然的。通過一個呈現平臺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將每一個小組或個人的成果及時呈現出來,引發討論和自適應行動,是一個看似不那么井井有條但卻能極大提高項目成功率的重要保證。
這三條保證許多人能夠有組織的進行智力勞動,達成有用的成果。
平臺軟件之上項目管理的七大原則
更新時間: 2006-02-11 09:51:31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700
免費預約試聽課
- 姓名
- 電話
- 獲取試聽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