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IP)自90年代中期從“家庭作坊”起步以來,正在逐步成為高科技領域中一個日趨成熟的部分。這種日漸增長的成熟性將需要相同復雜度的IP產品與之匹配,而這些產品則是由更加成熟老練的IP供應商所提供的。IP客戶將需要專門針對其不同市場應用的更高集成度的IP模塊,原因在于今天的SoC平臺中,大多數IP模塊都是預集成、預驗證且已經通過檢驗的。而選擇IP供應商的方法也將成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商能夠為產品提供的方法、工藝和驗證級別。
隨著我們向更別的集成SoC構建模塊轉移,基于標準的IP產品也將繼續涌現。標準制定機構將推出新的不同技術(如近發表的CE-ATA標準),而且總會存在一個市場來完備這些標準。像ARM、MIPS、ARC和Ceva等的IP供應商,將繼續在推出帶微處理器和DSP的產品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即便是這些公司,也必需設法補充技術不足以使自己更加完善。此外,Virage Logic等供應商的專有IP也在不斷升級。
另一個從90年代末期開始,而且今天仍在繼續進行的轉變我將其稱之為自然選擇。5年前,這個領域有近800家IP供應商,其中大多數的年收入在100萬美元以下;今天,這個數字已縮減到了200家左右,它們大部分的收入仍在100萬美元以下。但是根據Semico Research公司的統計調查,年收入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IP供應商的數目增長了6倍。
達爾文理論在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選擇性,對IP供應商的各種新要求正在建立一種更為嚴格的選擇流程。僅僅考慮一家公司的穩定性或者是IP RTL本身的質量顯然已經遠遠不夠。客戶需要一些證據,來證明一個IP能夠在他們設計的SoC中工作。這樣的要求在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但是我卻看到了這樣的發展趨勢。
隨著設計復雜性的不斷增加,以及更多功能性的東西也不斷試圖塞進體積更小的硅片中,保護與第三方IP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要。對工程團隊來說,要自己內部建立所有必需的IP是不可能的。
Collett International Research公司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第三方IP的質量也優于內部建立的IP,而這點是尋求外部資源的另一個原因。到2010年,IP產業的規模很有可能發展到40億美元。
IP市場已經大到可以孵化數個“家庭作坊”。用于測試及檢驗協議的IP驗證軟件和設備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如果行業內再多冒出幾家這種類型的公司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基于標準IP的真正問題在于它如何在SoC中良好工作。一個供應商能夠提供的圍繞IP核的可交付使用(用來幫助客戶就該IP進行設計)越多,那么該公司成功的機會就越大,而其客戶的硅片一次成功率也就越大。
這些挑戰愈發復雜的原因是缺乏一個標準接口,能夠使所有IP模塊與SoC的其余設計相連接。設計隊伍越來越多的會從多個供應商那里獲取IP,之后再將它們集成到單個SoC中。這時為常見的情況就是,這些IP塊的接口完全不同,而這必然會增加工作量和系統驗證的復雜度。鑒于在當前復雜系統設計中IP的使用日趨頻繁,因此擁有一個通用SoC接口至關重要。
然而,由誰來建立這個所有IP供應商和用戶都會遵循的標準化通用接口呢?過去數年間人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并不斷進行嘗試,但是卻很難有結果。只有領軍企業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開發的標準接口,才能夠容易得被行業所接收。
對可檢驗證據(證實IP模塊按預期工作)的需要與所有其它成功因素同等重要,尤其是當設計繼續從130納米向90納米、65納米甚至45納米工藝發展時。我們看到,隨著新興工藝技術的發展,掩膜成本正在從數十萬美元增至數百萬美元。因此,如果沒有確切獲知IP是否在進行光刻之前已經在所有極端狀況下都進行了測試,就將IP集成在SoC設計中將冒巨大的風險。
幾年之內,另一個轉變也會在支持與客戶服務領域出現。今天的客戶期望IP供應商能夠配備專業的技術隊伍。IP創建者除了創建IP之外,還應該能夠提供售后的集成支持。當然,關于主要工程師是在實驗室工作還是以客戶代表的身份進行服務,IP公司必須加以平衡。
IP的未來:適者生存
更新時間: 2006-05-16 08:55:3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