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節能出新品
日本車的的特點是什么?:省油、第二:省油、第三,還是省油。
作為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眾多的島國,日本人節約意識也反映在日車設計理念上:因為要省油,所以車重設計得較輕,因為要車重輕,所以鋼板薄,因為鋼板薄,所以價格便宜、更有競爭力。其實日本車的代表豐田剛剛進入國際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的時候,因為在質量上的差距,也遭受了失?。?957年,皇冠進入美國市場后,在一年之內只賣了268輛。
但正是這次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以市場為導向的重要性,開始研究和生產適合美國市場的轎車:首先美國的貧富差距較大,日本車定位在廣大的中產及以下階層,所以車價要便宜,這就決定了零部件的成本要降低;再次,修車的費用很貴,美國人換車的頻率很快,因此,要盡量保證車輛在生命周期內的質量;第三,車禍都由保險公司買單,因而日本車在撞擊中通過破壞車體來保護駕乘者的安全。
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車抓住了石油危機的機會,把日本車省油的優點大大強化,并確立起日本車省油、輕巧、精致而且價廉的品牌形象。
在中國首先取得成功的廣本,也是抓住市場的核心訴求。廣本在推出新雅閣時一下子降價4萬元,雖然讓出了部分利潤,卻樹立了口碑和擴大了銷量。
突出產品人性化
據說豐田為了掌握美國人的生活習慣,特地派人以學習英語為名,在一個美國家庭里住了三個月,并將他所看到的一切都記錄下來。由此他們根據美國人的習慣來設計細節,人性化地滿足他們的需要。
比如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男人喜愛喝玻璃瓶裝飲料而非紙盒裝的飲料。日本設計師就專門在車內設計了能冷藏并能安全放置玻璃瓶的柜子。
與歐洲車講究“全球統一標準”不同,日本人更善于因地制宜,在美國推出的哪怕是同一品牌同一車型,也是與國內的日本版有所不同的美國版:花冠的北美版就比日本版要大得多,以適應美國人的體型,解決“嬰兒潮”那一代年輕人的物質追求和錢袋之間的矛盾。
與傻大粗黑的美國車、狹小不夠舒適的歐洲車相比,日本車能夠在空間、節約和舒適中取得完美的平衡,很快就在小型車和中級車上把歐洲車擠出了美國市場。至今在歐洲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大眾,在美國市場上每個月的銷量只有豐田的1/10。
另外,以豐田為例,日本人在汽車投放市場前先期建設了許多修理廠,并且延長了車輛的保修期和行駛里程,此舉一下吸引了眾多美國消費者。豐田在推出它的豪華車型雷克薩斯之后,還推出了與之配套的豪華級別的服務體系,更是有力地推動了品牌的銷售。
占領科技制高點
歐美是汽車的老家,掌握了汽車上機械部分的大多專利。日本車如日產和三菱雖然在動力系統上都頗有建樹,前者的一款發動機連續十年獲得“世界十大發動機”稱號,而后者的動力性也在世界聞名。但是日本深知在機械技術上再怎么努力,也很難以與歐美抗衡,因此,日本車商及零部件供應商找到了自己的產業制高點:大力發展汽車電子產品。
日本人發現了汽車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向“傻瓜”車發展,對于一般人(特別是老美們)來說,汽車是用來代步的而非是用來炫技的,因此只要方便就可以了,不需要掌握多么高超的技術,只要有電子產品輔助就可以了。
因而日本在電子控制技術的研究上加大投入,目前日本汽車零部件的專利技術在國際上已經占到了一半的份額,其中大部分都是電子產品。本田每次在車展上,都會展出它制造的機器人,來炫耀它在電子控制系統上的成績。
現在一輛汽車的成本中,機械部分所占比例越來越小了,目前僅為20%左右;而電子產品所占的比例卻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到了50%左右。
除了電子產品,日本車還秉承一貫的“節能”特點,在混合動力方面加大投入,豐田和本田都在美國推出了混合動力產品,并在世界上率先將它量產。
今年年中,有消息稱戴克、寶馬和通用三者將聯手進行混合動力車的開發,而這三者原來是坐不到一起的,此舉分明是感受到了豐田的威脅。但是,目前豐田已經牢牢地坐穩了混合動力車的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