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市場給國內彩電行業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需要研究如何讓產業鏈更健康地發展,企業間如何更好地協同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郝亞斌
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市場效果,對企業利潤卻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負面效應——“價格戰”無疑是一把雙刃劍。
這個道理對于國內7大彩電企業早已爛熟于心,但是面對日益臨近的“五一”黃金周,還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畢竟,春節期間海外軍團在價格上的集體跳水,已讓國內企業“拱手”交出了10%的市場份額。距離“五一”還有一些日子,一場被業界稱為“自衛反擊”的價格大戰已臻白熱化。
“就好比一杯水,國內家電企業急于求成,為擴大市場份額,初的定價就在‘水中央’,而海外巨頭追求的是高額的利潤,定價定于水面,處于頂端。為尋求市場份額,他們的降價就會自上而下擠壓位于中央位置的國內家電企業,造成他們的再度降價。”上海交家電行業協會秘書長韓建華為《IT時代周刊》作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
二度擠壓,造成國內企業的利潤日趨微薄。與國外企業相比,技術不的國內企業惟有“性價比”方面的優勢。“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國內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必須保持性價比高的傳統,這必然犧牲利潤。”韓建華肯定地認為。 身陷降價怪圈 競爭壓力陡增
與以往海外軍團靜觀國內彩電企業平板價格戰不同,從去年年底開始,這些以高端自居的外資品牌上演了一場“跳水大賽”,聚焦37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等離子電視,試圖憑借其頂端優勢,搶占利潤空間的高端市場。盡管國內廠商被迫跟進,但是與海外巨頭達8000元的降價誘惑相比,其市場魅力大打折扣。以上海為例,因春節期間海外軍團的降價迅猛,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洋品牌液晶電視市場份額占到了40%,直逼占60%份額的國產品牌,等離子電視市場份額洋品牌超過國產品牌,占上海市場的60%。
作為國內一級城市,上海正是海外軍團高端品牌瞄準的目標市場。洋品牌的牛刀小試,讓國內廠商意識到對手的強勁實力。“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國外廠商的競爭壓力,他們前幾年追求暴利、高利潤,不排除接下來不斷壓低價格,進一步加大國產品牌的生存壓力。況且,外資企業還能依靠國家很多的免稅優惠政策,在競爭中擁有特權,用中國人打中國人。”廈華電子上海總經理李剛十分明了未來的嚴峻形勢。
在中國市場與中國彩電企業相比,外資廠商的劣勢仍體現在生產、采購及運營成本的高昂上。但近幾年,海外軍團為壓低成本,不斷將大量的采購和生產移至內地。日本綜合電子制造企業雅佳公司已經將原設于泰國的生產線遷到中國,在廣東中山斥資3.6億元建設了10條平板電視生產線,產品已經在國內上市;2005年前5個月,南京18個增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中就有6個是平板顯示器生產和配套項目,分別是增資9900萬美元的LG、飛利浦、增資6000萬美元的統寶光電、增資5745萬美元的LG化學;三星和夏普也不斷推出液晶新品。
國外相關零配件領導廠商也把握了外資品牌的心理,紛紛在國內投資建造工廠,供應平板電視所需配件。生產光引擎的SyntaxBrillian公司就與國內合資建造了工廠,專門為飛利浦等外資品牌供應產品。這也就是李剛所說的“用中國人打中國人”。
事實表明,海外軍團對國內廠商的擠壓不僅僅來自于高端市場,本刊記者與飛利浦電子中國集團首席營銷官陳繼鈞的交談中獲悉,飛利浦除了堅守高端市場外,也深入國內三四級城市,銷售傳統的CRT(顯像管)電視,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3月3日,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廣播電視處處長白為民在日本沖繩舉辦的“全球平板電視合作伙伴會議”上指出,2005年中國平板電視的供貨量在全部電視供貨量中的比例達到9%左右。照此推算,國內目前傳統CRT電視還有相當的市場,尤其是消費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市。海外軍團悄然采取的策略不無道理。一面自上而下大兵壓境,一面自下而上收復失地,雙面夾擊的攻勢明確,國內企業面臨巨大挑戰。 優勝劣汰在所難免
“國內目前的7家彩電企業都是經歷了十余年殘酷競爭存活下來的,自身必然有其獨特優勢。”韓建華如是說。
與互聯網企業一樣,“剩者為王”同樣適用于國內彩電企業。2008年臨近,數字奧運的承諾帶動整個數字電視產業。平板電視的市場競爭也會日漸加劇。外資巨頭們不會放過這個巨大而誘人的蛋糕。2006年來勢洶洶的降價策略就是一個例證。平板彩電產業正進入門戶清理時代。
在本刊記者向上海永樂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有關人員了解當前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狀況時,用八個字總結,“追大求洋,一步到位。”由于平板電視的主銷地是一級城市,平板電視大尺寸比小尺寸更受市場青睞,按永樂銷售狀況分析,大尺寸等離子銷售比重(42寸以上,不含42寸)達到20%,液晶大尺寸(37寸以上)比重達到35%。
為與洋品牌抗衡,國內彩電企業在新一輪的降價策略中不約而同地鎖定了大尺寸。TCL新面世的炫舞系列就明確了這個定位。這一方面是為了盡早收復失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一代液晶面板量產帶來的成本下降,給了國內企業相對較大的利潤空間。
然而,由于液晶電視70%成本來自液晶面板,國內廠商充當的僅僅是加工廠的角色,核心技術缺失和經濟實力不及,使國內尚無法自主供應用于液晶電視的液晶面板。這讓國內彩電企業在調整產品價格過程中身陷被動。在2005年國內電子行業全線虧損的情況下,企業用于研發的資金萎縮,如何保障企業的良性發展,困擾著國內企業。
“在技術、產品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劣汰不是中國企業的專利。競爭加劇,勝出需要的是創造,應用的興起,給企業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發展方向,3C的融合都會帶來新的機遇。掌握核心技術,注重知識產權的引進。包括另辟蹊徑,發展新的技術方向。”郝亞斌認為。
2005年年底,廈華電子對外宣布,臺灣面板五虎之一的中華映管成為其股東,掌握32.64%的公司股權。廈華新聞發言人魏自力告訴《IT時代周刊》,中華映管將在廈華電子附近修建生產廠房,用于供應液晶面板。此次雙贏的合作,既減緩了中華映管面臨日益嚴峻的同業競爭,解決了產品的銷路,又增強了廈華在彩電企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與廈華殊途同歸,進軍液晶面板業的還有另外4家彩電企業。2006年1月,醞釀半年時間之后,TCL、康佳、創維、長虹與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資公司集體聯手成立深圳聚龍光電有限公司,以試探進入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行業的可行性。5方各自出資200萬元現金,共同搭建企業化運作的投資平臺,借以引進液晶面板生產線。這次堪稱中國彩電行業發展史上企業間的首度深層次合作,發生在競爭日益慘烈的平板時代,國內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協同發展的作用。
“發展有很多的途徑,降價絕不能解決問題。國內的彩電企業采取了各種方式,尋求技術上的突破。這其中還包括跳過目前的等離子技術和液晶技術,研究行業的新趨勢,例如微顯技術。力求在未來的競爭中占領技術先機。”郝亞斌說,“三星就是在10余年前堅定發展液晶平板技術的理念,正因為其技術眼光才能成為今天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市場亟需規范
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質量、品牌和服務逐步成為平板時代消費者關注的焦點。這份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家一級城市消費者預期購買平板電視的關注因素中,畫質所占比重高達82.2%;其次是品牌,達81.7%;外觀樣式、售后服務分別為79.4%、75.6%和75.3%。相較之下,價格關注度所占比重僅為67.2%。
“產品的畫質,相應的指標,諸如對比度、清晰度、響應速度,更大程度上是由液晶面板或者等離子屏決定的,同一款屏生產出來的平板電視的畫質相差不大。面對技術同質化,產品的外觀樣式、功能多元化成為競爭的一大要素,在這一點上,國內廠商因地利優勢,占據了一定先機。”韓建華認為在競爭中,國內廠商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
韓建華告訴《IT時代周刊》,迷信洋品牌,是國內消費者長時間形成的消費習慣。要改變這個觀念,國內企業需要在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
盡管洋品牌也頻頻出現質量隱患,例如2006年索尼的“軟件門”事件,飛利浦具有“情境光源(Ambilight)”功能的等離子彩電容易引起火災,更多的負面新聞發生在國產品牌,而且屢禁不止。繼海爾公開承認,降價銷售的兩款42寸液晶電視在尺寸標注上存在問題后,海信的47寸和廈華的29寸液晶電視也被相互指斥尺寸標注以小充大。
由于液晶面板和等離子屏的尺寸不像CRT電視有比較固定的尺寸,再加之生產屏的企業眾多,造成了液晶面板和等離子屏尺寸難以界定的局面。白為民就在 “全球平板電視合作伙伴會議”上公開呼吁統一液晶面板尺寸,以促進產業發展。
而國內在平板電視領域,對售后服務沒有出臺相關法律規定,所以相關執法部門不可能命令企業進行強制性“產品召回”。
“標準永遠趕不上技術的速度,一方面,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正在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企業為了維護自身品牌形象,也應該自覺在品質和服務方面自覺完善。尤其是品牌不占優勢的國內企業。”韓建華懇切地說。
另據本刊記者從信息產業部獲悉,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著手擬定屏尺寸的相關標準,屆時將會對市場形成一定的約束力。(王琦玲) 來源:IT時代周刊
外商用中國人打中國人 平板價格戰只有輸家
更新時間: 2006-05-01 10:56:43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