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家電從大到強很重要 從不健康到健康更重要

      更新時間: 2006-04-08 13:02:37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661

            日前舉行的2006國美全球家電論壇,高朋滿座,從政府、行業協會到黑白家電、小家電、手機等行業的中外業界以及家電零售業的“四大金剛”,幾乎無一遺漏。國內廠商中,只有格力空調因與“四大金剛”渠道不合而未出席,使論壇有遺珠之憾。 國產品和合資品差價35%左右
            在整個經濟界都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探討從數量型到效益型、從加工組裝到自主創新、從外延增長到內涵發展、從價格競爭到品牌塑造的大背景下,此次論壇主題也確定為“從家電大國到家電強國”。
            大,是指生產規模;強,是指企業核心能力、競爭優勢,以及品牌溢價能力。
            以大觀之,早在1997年,中國已確立家電大國地位,主要家電產品生產規模進入世界前三。2005年,中國生產彩電8283萬臺,手機超過3億部,數碼相機超過5500萬部,冰箱、冰柜超過3000萬臺,空調、洗衣機均超過2800萬臺,都是世界。同時,中國也是家電消費大國,年消費力超過5000億元。
            但是,從強的角度看,問題同樣多多——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國際品牌;獨創性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掌握不足;在全球資源配置中地位較低,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環節;缺乏針對消費者細分需求的創新產品,絕大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營銷上過度競爭,生產商和零售商矛盾重重,等等。
            國美總裁黃光裕在論壇上直言:“國產品和基本雷同的合資品,差價基本上在35%左右。國產品的很多核心零部件來自合資企業,其成本比合資企業高,價格卻比它們低30%,這說明真正的問題不在渠道商壓價,國內企業應該做的是技術創新和提高品牌價值。”
            黃光裕的觀點,其實也為家電廠商所認同。在針對此次論壇與會廠商代表的調查中,對“影響中國家電業大而不強的原因”這一問題,70%的人選了“核心技術”,45%的人選了“品牌”,位居所有選項前兩位(表一);在另一問題“國際市場為什么鮮見中外品牌同場競技”的回答中,“缺乏核心專利技術產品”(78%)和“自主品牌比重偏低”(60%)也是權重的選項(表二)。“大而不強”不是我們的宿命
            中國家電業是否可能由大變強?
            看看上世紀60年代后的日本家電業和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韓國家電業,充分說明亞洲企業和歐美企業的技術、管理與品牌差距,不是不能縮小進而超越的。據韓國產業資源部技術標準院的一項報告,迄今為止,僅在IT領域,就有22種113項韓國技術被采用為國際標準。三星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浴火重生,已經位居世界100大品牌第20位,超過索尼(28位)。這些日韓企業的發展都不過是幾十年時間,其邁向國際化、建立國際品牌甚至只用了十年二十年。由于全球產業分工轉移,歐美列強紛紛轉向價值鏈上游,不再將家電業看作必爭之地,這也為后來者、尤其是有成本優勢的后來者讓出了空間。 中國家電業做強的外部機遇是存在的。
            而從自身能力看,國內家電企業能從小到大,也證明它們在這個領域中擁有相當的比較優勢。代工并不是弱小的同義詞,像TCL這樣能夠成為飛利浦的戰略OEM合作伙伴,說明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了比較強的供應鏈管理、流程和品質控制、柔性化快速反應能力,等等。“中國家電業不強”,這個說法當然有道理;但是,當我們看到海爾冰箱、格力空調、TCL彩電業務都已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當我們看到海信發布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芯片,當我們注意到2005年家電業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能效標準及歐盟環保指令正式執行的條件下,贏利狀況反而在改進(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1~12月,家用電器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5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61%),當我們發現2005年中國彩電的出口金額增長高于出口數量增長,液晶、等離子等平板電視出口數量大增、出口彩電的單價比上年有所提高時,我們都能感到,中國家電業正在向做強的方向邁進。
            準確地說,中國家電業的現狀是“不算強,也不算弱”,大而不強不是我們的宿命。的教訓是不專注,不健康
            但是,為什么還是不強呢?
            是國內市場不夠大,對企業的初始發展和原始積累不支持?
            是國家的產業、技改政策不支持?
            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不扶持?
            答案都是否定的。
            來看資本市常在地方政府主導之下,中國主要的家電企業都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后上市,從股市中融到大量資金。從上市截至目前,四川長虹的總融資額為44.973億元,青島海爾為35.0577億元,海信電器為16.6545億元,春蘭股份為17.9869億元,G康佳A為19.1471億元,TCL集團為25.134億元,G美的為10.782億元,美菱電器為3.9941億元。而多年來,這些家電公司分紅甚微。今天,在主要家電企業中,除了格力股價還在10元以上,基本上都在2到6元之間。不客氣地說,它們給投資者的答卷很難說得上是合格。
            再考慮到有些家電公司在海外上市,以及它們居高不下的負債率,人們不禁要問:那么多錢都干什么去了?
            盲目擴張,盲目多元化,短期行為,亂投資(甚至把資金拿去理財),翻看一下中國家電公司的歷史,很少有誰能始終保持清醒。其中確實有地方政府追求政績迫使下的規模沖動,但是,企業自身也難辭其咎。為了維持虛假繁榮和贏利假象,不少家電企業都曾在財務處理上“玩花招”,明明知道大量應收款收不回來,大量的庫存形同廢品,對外的投資已經大大減值,卻就是不做計提處理。而采取虛增收入和固定資產、少計費用等多種手段虛增利潤,也并不少見。一個在家電業心照不宣的事實是,有的企業上市不久,甚至從上市起,真實的狀況就是虧損。幾年前,科龍一預虧(在新上任的副總裁屈云波發現13億應收貨款只能收回3億的情況下),家電公司接踵而至地報虧,難道只是當年的情況?
            不專注于主業的投入,而總是假想別的領域利潤更豐厚;不肯走持久而正確的道路,總是急功近利;逃避艱苦的自主研發,總是引進、模仿、外購;不去扎實研究消費者的細分需求,而一味炒作虛無縹緲的概念;不努力建設共贏的上下游生態,而是上下傾軋左右攻擊,拼命生產庫存而后降價虧損……所有這些所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家電企業不斷向外擴張,不斷出發,但核心技術、管理根基卻沒有真正夯實,沒有持續積累。每次看到諸如“一臺MP3售價79美元,卻被掌握核心技術的跨國企業憑一紙專利合同拿走45美元專利費,中國企業純利潤1.5美元,和跨國企業的利潤比為30:1”這樣的數據,我們都會頓足捶胸,的確,當一個標箱的家電產品的利潤跟運費差不多時,這個行業已不能叫制造業,而應改稱運輸家電材料的運輸服務業;但是,中國家電企業真正覺醒了嗎?真的能夠像華為那樣持續地、心無旁騖地進行研究與開發?
            不能把一件事情專心做好,反而不斷重新開始做事;中國家電業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專心,不是研發人才而是投入機制,不是經濟規模而是規模效益,不是增長速度而是持續發展,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差異化產品,不是豪言壯語而是冷靜踏實。機會主義導向創造了中國家電業昔日的繁榮,但是也帶來了產品低價格、資本市場低股價、品牌低價值和低級競爭的“四低”困局。
            恰恰是在股市暫時失去再融資功能、商業銀行的經營日益獨立、市場微利的形勢下,一些家電企業反而犯的錯誤少了,回歸根本了。回歸根本,就是回到產品和服務,回到真正的創新,回到提高管理的水平,讓企業保持健康的狀態。在論壇關于“中國家電強國道路上我們更應重視哪些方面”的回答中,贏利能力(70%)、品牌附加值(60%)、核心技術(60%)排在前三位,這樣的選項無疑是正確的方向。
            從機會導向,走向能力與資源導向,進而走向把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相整合、注重分工合作的整合導向,這是中國家電業做強的必由之路。沒有專注,沒有健康,就沒有強大的未來。

      免費預約試聽課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_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0_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桃色视频_亚洲AⅤ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1. 亚洲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 | 日韩欧美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