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屢遭數碼產品“質量門”事件打擊的SONY在2006年初又遭遇了液晶電視“軟件門”,由液晶電視計時軟件引發的“軟件門”及SONY在問題產品處理和跟進上“漫不經心”的態度在業界及消費者中迅速發酵。
宮川均“2006液晶電視起飛年”話音未落,在CRT時代雄霸天下的SONY作為液晶電視的后來者又遭重創,可謂流年不利。對于SONY這樣一向以高質高價自居的品牌而言,技術和品質問題是為致命的打擊。實際上,中國消費者對SONY“高質高價”定價邏輯的信任正在一點一點地被不斷爆出的質量問題消耗著。如果說一次質量紕漏是偶然,那么接二連三的紕漏就是危機!質量問題以及由此不斷積聚的品牌殺傷力對于SONY而言并不是可以敷衍的小問題,而是一個品牌形象的挑戰:品質神話庇護下的技術困局帶來的“高端形象”之困。
“品質神壇”背后的技術空洞
作為全球電子產業中的超級技術流,SONY一直都視品質為品牌的生命和企業發展的基石,在技術的拉動下與競爭對手拉開品質差距,成就高端形象。這個戰略的核心技術先行、細節技術的步步以及技術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正是這些成就了SONY在WALKMAN和CD影音時代的驚人成就。
近期SONY已經在核心技術的競爭上缺乏后勁,對MP3時代及平板電視等技術消費趨勢的錯誤判斷讓SONY在許多領域的技術競爭中成為追趕者。在液晶電視領域,SONY在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本土市場上一直被液晶電視的巨擎夏普壓制,而在中國市場上則更是受到中日韓三國競爭對手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 SONY并不像CRT時代那樣是高端技術的先行者,在液晶電視的核心技術方面并沒有優勢,甚至在與三星合作的第七代液晶顯示屏生產線之后才得到穩定的核心部件。換而言之,SONY并沒有站在平板時代的技術制高點上。
核心技術的空洞化使得“高質高價”的品牌形象及定價基礎失去了根基,而在計時軟件這樣的細節技術失誤對于SONY這樣以技術為本的品牌更是難以接受的。對于以品質為賣點的產品,細節技術的失誤比高端應用技術的不成熟更加致命。
SONY的中國圍城:高端之惑
較之東芝筆記本當年明顯帶有歧視性的解決方式,“軟件門”中的SONY在時間的透明態度及公關處理方式仍是大有改進的,其后提出“免費升級產品軟件”的解決方案亦并非完全不可接受。
然而,SONY一直以高質高價自處,消費者在接受更高定價的同時理所當然會對品質及服務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隨著媒體不斷爆出的“問題電視仍在銷售”、“SONY拒不承認‘問題電視’”等消息,引發了更加廣泛的負面效應。一時之間,SONY的“傲慢”態度及其對中國消費者的重視程度倒成了關注的焦點,產品質量問題的殺傷力隨著公眾的情感式聯想被不斷放大。
深一層次看,SONY在平板產品的問題上仍在高端形象與市場現狀中徘徊,SONY之所以用“軟件問題”不是“產品問題”的方式回應質疑,也是出于維護其高端品質形象的良苦用心。然而, 2005年SONY液晶電視在中國一改過往的“技術刷新”路線,回歸價格競爭模式,以降價為核心著力點,這說明SONY在市場的壓力下不得不放下高端的架子。在平板電視的競爭中,SONY正陷入“高端形象”的圍城之困:高端形象可以保證高回報卻沒有技術支撐。
實際上,在平板電視這一核心部件及生產技術相對成熟的領域中,核心技術不占優勢的SONY的高端形象是無本之木,越來越理性的消費者和越來越多元化的市場不可能靠品牌認知的慣性來維持。
對于消費者而言,“軟件門”只是打破SONY在平板電視市場上高端形象的技術背板的偶然機會;然而,對于SONY而言,如何用自身的改進實現其對“高端形象”的執著才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品質之后:“軟件門”陰影下的SONY
更新時間: 2006-03-25 10:09:57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