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龍案昨日開出首張罰單:警告、罰款、市場禁入
昨日,隨著證監會一紙禁令,顧雛軍需要接受的懲罰拉開了序幕。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處罰決定,科龍電器原董事長顧雛軍被給予警告、處以30萬元罰款,并實施性市場禁入。
一周前,廣州中院受理了五名科龍電器投資者索賠30.4萬的案件,大規模索賠風潮為時不遠。重要的是,即將被移交司法機關的顧雛軍,將面臨著接受法律的終制裁。
罰款30萬不得入市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2004年,唐萬里、唐萬新手下的德隆系短短數月間分崩離析,2005年輪到了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系。
經證監會查明,科龍電器采取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少計壞賬準備、少計訴訟賠償金等手段編造虛假財務報告,2002年年報虛增利潤1.1996億元,2003年年度報告虛增利潤1.1847億元,2004年年報虛增利潤為1.4875億元,嚴重違反了原證券法的相關規定。
根據科龍電器及其責任人員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原《證券法》、《證券市場禁入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證監會對科龍電器處以60萬元罰款;對顧雛軍給予警告、處以30萬元罰款,并實施性市場禁入。另外,顧雛軍的忠實部下嚴友松等人被給予警告、處以20萬元罰款,并實施10年市場禁入;對其他責任人員分別給予警告、處以5萬至20萬元不等的罰款。
巨額索賠時機還沒到
證監會并不是司法機構,而“禁止入市”這樣的處罰也還只是步。
7月7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上海律師嚴義明、深圳律師鄭名偉遞交的訴狀,五名投資者向科龍索賠30.4萬。對于為什么現在沒有針對顧雛軍的大規模索賠,嚴義明告訴記者,由于虛假陳述這類的證券民事賠償案相對復雜,開庭審理至少要半年時間。而且顧雛軍深陷囹圄,非常麻煩。首先是要等他的刑事案件了結,才能進行民事訴訟;其次,如果他承擔了刑事責任,被判入獄,將來如何出庭做此案的被告,也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顧雛軍可以逃避投資者的索賠,“只是現在還不到時候”。
顧雛軍刑期可能會很高
另外,證監會表示顧雛軍已被移交司法機關。據了解,已經初步確定了對顧雛軍進行四項罪名的起訴,分別為虛假出資、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職務侵占以及偽造公章。其中虛假出資額為十多億元,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為50多個億,職務侵占部分為7000多萬元。上述指控涉及原格林柯爾系的多家上市公司。
一位律師表示,這幾項罪名中,可能獲刑重的將會是職務侵占。據《刑法》規定,對于職務侵占罪,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參照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數額巨大的標準為超過10萬元,顧雛軍涉嫌的7000多萬元,已遠遠超出此標準。加上數罪并罰,顧雛軍要面對的刑期有可能遠遠高出此前的萬平、黃宏生等人。
科龍:已和顧雛軍無關
已經轉投海信門下的科龍電器,似乎不愿意再趟這攤渾水。昨天,記者就顧雛軍被永遠禁止入市一事進行采訪,科龍電器新上任的一干領導都表示“不置評論”。只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層告訴記者,證監會對顧雛軍的處罰,是應該的。不過科龍現在正在慢慢恢復,而且已經與顧雛軍、格林柯爾沒有什么關系,不應該總把二者扯在一起。
北京證券分析師李陽認為,顧雛軍對科龍電器的傷害太大了。讓一個曾經的中國白電龍頭企業幾乎面臨破產,嚴重攪亂了市場。如果他確實違規挪用了資金,理應受到法律和道德上的懲罰。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詭異發家
顧雛軍從來就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他的性格張揚,從不知“低調”為何物。關于顧雛軍的“桶金”一直是個謎。人們知道的只是他依靠收購,詭異離奇地建立了龐大的格林柯爾系。也正因為如此,媒體、學界對他的懷疑從未停止。
顧雛軍1959年生于江蘇泰縣,16歲下鄉,隨后畢業于江蘇工學院動力工程系,后在天津大學獲得熱能工程系碩士學位。1988年9月發明了格林柯爾制冷劑,1989年下海經商,在英國成立首家分銷公司,業務拓展至美國,1995年成立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制冷劑廠)。1996年他在美國開辦企業,并于1998年在北京和深圳成立格林柯爾工程公司。2000年7月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00年,顧雛軍在開曼群島注冊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標志著顧雛軍正式登陸資本市場。
資本狂人
2000年到2004年,這4年成了顧雛軍風光的時期。顧雛軍先后斥巨資以旗下企業名義接連收購眾多企業,并揚言要打造全球的“制冷基地”。資料顯示,入主科龍后,顧雛軍一口氣吞并了美菱、小鴨、阿里斯頓、吉諾爾、上菱,僅用三年時間便掌握了中國冰箱制造業25%的產權。但是沒有人知道顧雛軍怎么會有這么多資金進行收購。一時間,顧雛軍成了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一條神秘大鱷,甚至連顧雛軍自己也說不清楚。面對以郎咸平為代表的學者的質問,他只是傲氣地表示:“我不缺的就是錢,我的錢有國際背景。”2001年開始,顧雛軍遵循著“進攻就是的防守”法則,展開了一系列并購來回擊質疑。繼2001年斥資6.6億收購科龍電器之后,2003年5月,另一冰箱巨頭美菱電器被顧雛軍以2.07億元的價格收入囊中;同年12月10日,以4.178億元借道亞星客車進入汽車業;2004年4月,以1.01億元的價格入主襄陽軸承;同年8月,以1.84億元的價格收購商丘冰熊;11月25日,通過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正式收購法國汽車配件生產商Tomkins和英國汽車設計公司LPD。至此,格林柯爾造系完成,也讓顧雛軍獲得“資本狂人”的名號。
郎顧之爭
2004年8月,郎咸平指責顧雛軍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席卷國家財富,強烈建議停止以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郎顧之爭”就此開始。2005年1月,香港聯交所公開譴責格林柯爾包括顧雛軍在內的高層人員。科龍的財報業接連出現問題。2005年7月,中國證監會強行介入調查,顧雛軍的“資本神話”畫上了不光彩的句號。
其實,在顧雛軍瘋狂擴張的歲月里,媒體和以郎咸平為首的經濟學家一直不認可顧雛軍和格林柯爾,2001年底,國內幾大媒體幾乎同時發表文章,推論格林柯爾是個“騙子公司”。《財經》雜志也于2001年12月5日發表了《細探格林柯爾》一文,從多個方面質疑了顧雛軍及其神奇的創業經歷、顧氏理論以及格林柯爾的技術神話、高額收入等等。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的股價兩天就從3.5港元跌到2.55港元,市值蒸發10億港元。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曾發表一篇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引發“郎顧之爭”。其后,格林柯爾還將郎咸平告上香港法庭,并由此發展成經濟學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關于國企改制的爭論。
致命誘惑
2005年對顧雛軍而言,是一個他為自己幾年來所編造的神話“埋單”的年份。顧氏已不復曾經攻城略地時的“神勇”,終進入了等待他的那張越收越緊的網。顧雛軍曾狂言:“我不忙虛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成功就蹲監獄!”如今一語成讖。
收購科龍后,顧雛軍及其團隊,就把科龍公司當成了“提款機”,以科龍系列公司和格林柯爾系列公司作為平臺,通過眾多銀行賬戶,頻繁轉移資金,以滿足不斷擴張的資本需求。科龍公司在銀行設有500多個賬戶,都被借來轉移資金。正是依靠此,顧雛軍才能大規模地進行收購。
顧雛軍失敗的必然,在于他本就不是一個“實業家”或真正做企業的人,而只是希望通過資本騰挪的手段,借助國企改革的機會,一夜之間暴利百倍。但是,這種“七個茶杯六個蓋”的游戲,遲早會有玩不轉的。終,他只能與歷史上每一個玩弄這種“騰挪”手法的人一樣,玩火自焚:格林柯爾系倒地,顧氏王朝瓦解,自己身陷囹圄。而其他有關方面對于這樣一個資本高手的輕信與寬容,也客觀上縱容了他的野心與作為,加速了他自我毀滅的步伐。
證監會徹底封殺顧雛軍 刑期可能很高
更新時間: 2006-07-18 15:05:38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