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2005年的軟件業有兩個標志性事件:Salesforce.com的大獲成功和微軟發布LIVE戰略。筆者認為,這不是兩個偶然的事件,它的背后是軟件業的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正發生重大變革,軟件服務運營商即將出現。
事實上,在Salesforce.com獲得成功之前,傳統軟件業一直存在兩個致命的缺陷:,對客戶的不公平性;第二,現有的軟件業很難大規模地推廣。這兩個缺陷大大制約了軟件業的發展。
對客戶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軟件提供商沒有向用戶提供一個高質量的產品。在軟件業,向客戶提供有BUG的產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全世界的軟件公司——微軟的產品都有BUG,更何況我的產品呢?”“軟件產品是知識型產品,涉及面太復雜,誰也不能保證產品萬無一失。”這是軟件提供商在提供產品時常用的措詞。這種解釋看起來很有道理,軟件提供商也確有難處,因為目前軟件的相關技術和管理方法還不能保證提供商研發出來的軟件產品沒有任何缺陷。但不管怎樣解釋,當把這樣的一個產品交付給客戶使用時,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同時,正是因為軟件產品的不完美性,軟件提供商不會承諾為因軟件產品的質量問題而給用戶帶來的損失負責。這對客戶也是極不公平的。
軟件不易大規模推廣是目前軟件業存在的另一大致命缺陷。對于現在的企業級軟件而言,其推廣受到兩個限制:一是許可證模式不合理。許可證模式除價格高居不下,很多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外,另一個重大的問題,即許可證模式太復雜,客戶很難真正理解,也很容易讓用戶陷入廠商所設的陷井之中;二是由于軟件的應用受到終端設備、尤其是受PC機的限制,在很多沒有PC的企業中無法得到應用。這些因素使軟件提供商很難大規模地推廣自己的產品。
正是傳統軟件業的致命缺陷,使軟件服務運營商的出現成為必然。計世資訊(CCW Research)認為,就像電信服務運營商一樣,軟件服務運營商是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各種軟件服務的運營商。和傳統的軟件提供商相比,他們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不一樣。傳統的軟件應用模式是,軟件提供商將軟件通過某種介質拷貝到用戶的計算機,在本地進行安裝、使用和維護;而軟件服務運營商的軟件應用模式是,用戶登錄到軟件運營商的網站,在網站上應用所需要的軟件。這種應用模式不需要在本地對軟件進行安裝、維護。
另一方面,傳統的軟件提供商的商業模式主要采用許可證模式;而軟件服務運營商則采用按需付費(pay as you go)的許可證方式。通過網絡,軟件資源像自來水和電一樣,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啟用相關的應用軟件,而后向運營商交相應的費用。
計世資訊認為,隨著Internet的普及,相關法律環境的改善,以及3G的到來,軟件服務運營商將會成為未來軟件應用的主流。目前,軟件服務運營商的雛形已開始顯現,例如微軟的.Live網站,Googel的搜索服務,Salesforce的CRM服務,上海電信的“理想商務等等。這些公司開始通過網絡向用戶提供一些細分的軟件服務。計世資訊預計,到2010年,將會有獨立的軟件運營商出現,他們通過自己的網絡,向用戶提供各種軟件服務。
軟件服務運營商即將出現
更新時間: 2006-06-27 17:37:2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