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國際巨頭面前,本土家電連鎖企業異常對立的立場忽然變了。
國美插足永中并購,其意在于防止百思買的介入。
僅僅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上海永樂和北京大中的合并就有了意外。
有消息證實,由于上海永樂自身業績不盡如人意,多家券商調低永樂的投資評級,導致其股價連續爆跌,在永樂合并大中之初股價仍維持在3.5元左右,但截止到記者發稿前,永樂股價已經跌破2元。股價的低靡使得永樂想利用配股方式獲取并購資金的可能性變得很小,因此,永樂不得不考慮引入戰略伙伴,幫助其在一年時間內完成收購北京大中的計劃。
真正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可能的戰略合作伙伴的身份。有消息人士證實,這個戰略合作伙伴就是中國的家電連鎖企業國美電器,國美將以更高的出資,以永樂對大中形成的并購協議作為橋梁,間接獲取對大中電器的控制權。
截止到記者發稿之日,國美、永樂和大中三方都對此不予置評。
在2006年4月21日,盡管在香港上市的永樂發布的公告詳細說明了永樂、大中雙方之間的股權交易:北京大中將在兩年內將全部股權轉讓給永樂。但是大中這邊的口氣卻有些勉強:大中反復強調這只是“合作”,即使有資本的合作,多也就是對等的合并,并不存在誰收購誰的說法,甚至有大中的內部人士宣稱這是大中的“借殼上市”。
現在看起來,合并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大中電器總經理宋紅的那句話還是有所指的——“走向合并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意外,不排除合并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實現”。
顯然,即使是目前永樂和大中已經完成了南北交接的過程,永樂將其在北京、天津等地區的門店交給了大中,大中也把南方的門店管理權交給了永樂,但是雙方還是需要在管理權和資源整合等重要環節重新達成一致。
有家電行業的分析人士相信,性格強硬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雖然已經感覺大中電器的經營發展進入了一個自己無法超越的瓶頸階段,轉手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退出路徑,但是,把苦心經營多年的心血賣給精明的上海商人陳曉,張大中似乎并不情愿,因此熟悉張大中的人始終沒有聽他提過“被收購”三字。張大中于陳曉尚且如此,對于同城競爭多年的死敵——國美黃光裕,那種決不低頭的情緒更可見一般。
但本土企業這些異常對立的立場,似乎在距永樂大中宣布合并的20天后都發生了變化。那天,一個實力雄厚的巨人闖進了這個原本屬于本土玩家們較量的游戲中——5月11日,全球的家電連鎖企業百思買(Best Buy)宣布收購五星電器并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外界也許無法想像這次收購對整個家電零售行業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多么大的沖擊,和之前本土企業之間的“過家家”相比,這才是真正的“大事件”。
在此之前,以國美、蘇寧為首的中國家電連鎖企業就曾一致協商,試圖說服相關政府部門不要批準BestBuy這樣重大的收購,但是沒有結果。此后,蘇寧、永樂、大中等高層前所未有地齊齊出現在國美的全球戰略峰會上;再以后,從來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國美、蘇寧、永樂居然開始著手搭建攻守同盟,更有高層稱,幾大本土巨頭將不排除相互之間有股權合作的可能。
本土巨頭們之所以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態勢,是因為大家心里都清楚,集中在蘇皖等省的二三級市場的五星電器只不過是百思買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而已,一級市場的血腥廝殺還在后面。
早些時候,百思買曾屬意于北京馬甸橋原宜家賣場的物業,但國美以更長的租期為許諾終獲得入主權。現在,面對一個一心要賣的大中電器,以及一個自身資金匱乏的永樂,黃光裕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某種異常可怕的事情”發生。
有消息證實,國美此次介入永中并購拋出的總籌碼是20億元人民幣,遠遠高于永樂吞下大中所預計的花費13億元。
百思買的可怕之處,并不僅僅在于這個全球巨頭的資金、技術或者是出眾的市場拓展能力,更在于百思買跳入中國市場后,將給這個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的市場帶來完全不同的操作手法和競爭手段,并使本來就很微妙緊張的工商關系產生巨大的離心力。
據透露,5月30日百思買收購五星電器的掛牌儀式在南京低調進行,但前往捧場的都是家電行業的大腕,如格力的董明珠,創維的張學斌,美的的方洪波,格蘭仕的梁昭賢;此外,海信周厚健,美的何享健,長虹趙勇,春蘭陶建幸除派出企業的常務副總出席外還發來賀電,這種場面實在是給足了百思買面子。大家也許就等著看百思買如何在中國市場操作,只要能超越現有模式,提供給供應商更大的空間,就有可能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家電生產企業對現有渠道存在已久的離心力,除了自建渠道自主銷售之外,現在又有了百思買這樣新的選擇。
百思買似乎也不想讓大家失望,它借五星總裁汪建國的口說,新的五星電器將重新樹建新型工商合作關系,及時支付供應商的貸款,希望能夠率先打破現有行業的游戲規劃。
如果這些真的能夠實現,國美、蘇寧等原本賴以生存的盈利方式也許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國美插足永中并購欲防止百思買介入
更新時間: 2006-06-27 09:36:47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