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價格話語權的到底是誰?是幾大家電巨頭?還是原材料價格走勢、天氣和消費者?
空調要漲價了!2006年春節過后,這個聲音就不絕于耳。的確,進入今年夏季以來,各大家電賣場的空調標價簽就不斷開始更換。從江蘇蘇寧、五星、永樂幾家家電連鎖店的市場行情看,在漲價品牌中,美的漲幅8%以上、海爾漲幅8%到10%,其他品牌至少也有5%的漲幅。對此,業界人士稱,從總體上看,1.5P空調漲幅在80-100元、2P以上柜機價格上漲200元左右,而6000元以上高端機漲幅已達400元。如此看來,今夏空調漲價已成定局似乎沒有疑義。
多種因素讓漲價虛晃
曾幾何時,“漲價”成了今年空調業的關鍵詞。今年開春以來,鋼材、銅、塑料等空調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如銅價曾突破每噸8萬元的歷史新高,同比上漲130%,平均每臺空調需用銅6至7公斤,每噸銅漲1萬元,1000萬臺空調就要增加7億元成本;鋁價漲幅達50%,塑料等有機材料的漲幅也在40%以上。所以用廠家的話說,每臺空調平均提價幅度在15%以上才不至于會賠本。
近年來,國內空調行業面臨成本上升壓力越來越大,但一直是有漲價的動機而無實際的動作。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5月份,海爾、格力、美的、志高等空調業巨頭相繼成功提價,漲幅在5%至15%不等。志高空調董事長、總裁李興浩曾說,這樣的漲價幅度并沒有真正到位,因此呼吁業內各企業同心協力,為行業健康發展爭取有利的價格空間。除了提高售價,企業還必須通過內部降耗增效、提高產品附加值來盡可能地消化成本壓力。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一路狂飆,另一方面國家正在推行的能效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空調廠家的成本,再加上出口退稅政策有可能調整等因素,都將大大增加空調業的生產成本,迫使廠家必須提高空調的售價。
誰在左右市場價格
空調真的要漲價了嗎?光看標價簽似乎是這樣,但實際上空調的價格并無多大的變化。雖然廠家信誓旦旦要漲價,以緩解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但掌握空調價格話語權的并不是他們,而是國內家電市場的幾大巨頭。如去年夏季就有不少空調廠商試圖提價,但在家電連鎖賣場的聯合抵制以及部分企業的廉價策略下,漲價風終沒有吹起來。今年,廠家和商家在大聲嚷嚷漲價的同時,又或明或暗采取抑價或降價辦法。如蘇寧聯合海信、科龍、松下、春蘭四大家,組成“反漲價聯盟”,每臺空調讓利200元至500元,或者采取購空調補貼電費的讓利方式,使得空調漲價的幅度跟讓利的幅度差不多。
不言而喻,價格是各大家電連鎖業巨子挾顧客以令廠家的法寶,國內蘇寧、國美、永樂、五星等業界巨頭靠的就是價格戰才打下了天下,面對各路廠家的漲價要求,他們不約而同地搖頭表示反對。當然,對于廠家此起彼伏的漲價之聲,商家也有所準備。一方面,大量囤積低價空調機,準備在其他商家漲價的情況下趁機擴大地盤,贏得市場;另一方面與廠家共同鼓噪空調漲價不可避免。以期在高溫將至的時候同吹漲價之風,目的就是利用消費者買漲不買落的心理,刺激他們提前購買欲望。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市場的情況下,誰先漲價,誰的市場就可能先流失,誰就先出局。因此,照現在的趨勢看來,商家只不過希望通過開展短期促銷活動先穩住市場,至于是否真的能漲起價來,還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
雷聲大雨點小
誰都在喊漲,但誰都不愿漲,這就是今夏空調揭幕戰中廠家和商家的新把戲。前一階段材料成本的上升,空調漲價似乎成為必然,但近來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大跌,又讓空調漲價成為一種奢望。尤其是目前家電市場競爭充分,庫存量很大,家電銷售商誰也不愿意讓漲價嚇走買家,他們一邊忙著修改標價簽以應對廠家,一邊偷眼看著別的商家的一舉一動。商家希望靠打出漲價牌,刺激消費者爭相掏腰包,廠家也期待著商家趕快騰空庫存,真正地調高空調售價。不過,空調漲價能否成為現實,既要看家電廠家之間的博弈和原材料價格的走勢,也要看天氣和消費者的購買欲。
《市場報》 ( 2006-06-26 第08版 )
空調漲價緣何雷聲大雨點小 是誰掌握價格話語權
更新時間: 2006-06-27 09:35:54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