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在中國IT產業鏈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中國芯”!
集成電路發展獲得“加速度”
同樣是機床,配上先進的集成電路就成為數控機床,于是身價倍增,每臺從十幾萬元變成數十萬元;同樣是電視機、手機、DVD,雖然產量驚人,卻因為缺“芯”少魂,拱手繳納大量核心技術轉讓費,“為人作嫁衣”。
中國IT產業,有“芯”與無“芯”,帶來的是冰火兩重天的命運。
“1元集成電路的產值,將帶動10元左右電子產品產值和100元國民經濟的增長”。國家863計劃集成電路設計專家組組長嚴曉浪,把半導體產品比喻成信息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心臟”和“倍增器”。
嚴曉浪算了這樣一筆賬:“我國每年用于進口集成電路的經費大于進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的錢,芯片的自給率不足12%%。”核心芯片關鍵技術的缺位,嚴重掣肘我國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關鍵在于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正所謂“有了金剛鉆,才能攬瓷器活”。
2002年,“十五”國家重大專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件”正式立項。它表明國家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打造集成電路設計這個信息產業的“金剛鉆”:通過實施內需拉動和整機帶動的發展戰略,促進國產芯片和國產軟件的自主發展。
如何讓我國信息產業獲得“加速度”?科技部高新司負責人用五個數字來概括未來發展的圖景———一批基地: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和人才培養基地;二大重點:系統芯片SoC與微處理器CPU;三個方向:信息安全、網絡通信、信息家電;四項服務:MPW、IP核促進聯盟、EDA工具、國際合作;五類成果:人才、標準、專利、產品、企業。
“印書”、“訂書”還要“寫書”
如果說中國正在著力打造“中國芯工程”的話,那么這個工程已由重生產制造向重研發設計延伸和深入。
嚴曉浪把集成電路產業形象地比喻成出書的過程:“設計業是‘寫書’、制造業是‘印書’、封裝業是‘訂書’,無論書的印刷與裝釘多么重要,但關鍵還在于‘寫好書’。”只有“寫”好集成電路設計這本書,才有內容,有知識產權,有核心競爭力。
“集成電路設計,與制造和封裝業相比,相對投入較低,更多靠人的智慧,把集成電路設計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是正確的戰略選擇。”
嚴曉浪認為,面對與國外的差距,當前我們要重點突破和掌握高性能CPU(中央處理器)、DSP(數字信號處理器)和SoC(系統芯片)設計開發的核心技術。
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授予由我國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中國芯”。然而,它的“書寫者”則是一個由海歸創建的普通公司———中星微電子。
“公司不創新,今天,明天就會淪為末流。”這是公司總裁鄧中翰對員工說得多的一句話。這個團隊始終銘記并實踐著這一理念,先后突破七大核心技術,可謂贏得盆滿缽滿:2001年3月,推出了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水平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專用芯片“星光一號”;2003年,新一代移動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移動一號”打開了世界手機市場的大門;2005年,“星光移動二號”更進一步拓展了在手機芯片市場的份額……
雖然在CPU、DSP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重大專項正著手推動從設計技術突破向產品重點應用的轉變。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張金國向記者介紹,面向網絡通信、信息安全、信息家電的SoC系統芯片應用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大唐微電子承擔的“面向通信的綜合信息處理SoC平臺”、中星微電子公司“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四川南山之橋研制開發的“華夏網芯”、“X-Wall”、“藍鳳凰”等千兆以太網路由、交換、安全核心芯片等等,都在市場推廣應用上做足文章。
“7+1”模式,夯實“中國芯”產業基礎
“中國IC產業,如同飛機在跑道上迅速前行,要想完全騰飛,還需要繼續加油!”嚴曉浪說。
正如“寫書”、“印書”、“訂書”之后,還必須面對現實的問題———“賣書”。一項對國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進行調研的統計結果顯示:已進入產品銷售階段的公司不足兩成。多數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基本處于創業期,規模尚小,產品處于研發期,離市場開拓尚有距離。
企業要“騰飛”,除了自身“加油”,更需要來自國家層面的助推力。因此,以孵化小企業為初期目標的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應運而生。
“小企業需要孵化、大企業需要支持,外國企業需要引進。”嚴曉浪介紹說,通過‘孵小、扶強、引外’的政策,2001年,科技部批準上海、北京、西安、無錫、成都、杭州、深圳7個城市為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香港科技園也成為其合作伙伴,統稱為“7+1”模式。以此推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步伐。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該專項在“十五”期間,對IC設計產業化基地、MPW服務、IP應用推廣和人才培養等環境與基礎條件建設安排經費達1.6億元之巨。
“將重大科技專項的經費,如此大規模地投入到自主創新平臺建設和高技術緊缺人才的培養上,通過環境建設來支撐我們國家自主創新,這是前所未有的新嘗試。”嚴曉浪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