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信業的開放用起步較早、進程緩慢、后來居上等三個詞來形容為貼切。2000年以前,印度電信業開放的進程比較緩慢,雖然設備制造業和運營業在90年代初都已對外資和私營企業開放,但由于電信業政企不分和監管混亂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觀,包括英國電信、法國電信、Vodafone和Bellsouth等電信巨頭在內的外資在進入印度市場后不久都紛紛撤離,而由于電信運營業發展緩慢,綜合投資環境不佳,主要的設備商也都沒有對印度市場進行直接投資。
開放后來居上
2000年以后,印度加快了電信業的開放步伐,在徹底解決了電信業政企不分并規范監管體制之后,短短幾年內,本地固定電話市場、國內國際長途業務市場、移動通信市場都已經進入全面競爭狀態,出現了Bharti、Tata、Reliance等大型私營電信運營企業,在移動通信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國有企業,香港李嘉誠的和記電訊也在印度移動市場嶄露頭角。
2005年2月,印度政府更是將國內電信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比例上限從原來的49%提高到74%,財政部也簡化了電信企業的稅收結構。這些舉措標志著印度電信業放松管制和對外開放的力度已經超過了中國。在此背景下,印度電信業結束了上世紀90年代徘徊不前的局面,移動電話用戶數幾乎每年都以左右的速度增長。
四大吸引力
原因之一:印度通信市場尤其是移動通信領域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市場誘惑。從2003年開始,印度移動通信終端用戶數量每年增長超過。據印度電信管理局預計,到2007年,印度的移動用戶數將達到2億戶。
原因之二:運營市場競爭充分。印度已形成國有、私營和外資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在1992年,印度政府禁止國有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一些本土私營企業和國外運營商如Reliance、Tata、Bharti以及中國香港的和記黃埔等異?;钴S,紛紛以獨資或者合資方式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直到1999年,印度國有運營商BSNL和MTNL才被允許建立自己的移動網絡。由于競爭充分,印度各大運營商沒有一家在移動通信市場占有優勢,的移動運營商Reliance的市場份額也只有21%,Bharti占有19%,國有的BSNL為16%,和記電訊為11%。其余30%的市場被數十家小型運營商瓜分,這種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客觀上有利于通信設備企業進入市場。
原因之三:印度軟件業發展帶來的刺激。2002年以來,發達國家的IT產業將成本控制列為企業發展的要素,加大了外包份額,而印度則是軟件外包的地。外包業務促進了印度軟件業的復蘇和快速發展,由此產生的大量物美價廉的軟件工程師資源吸引了國外電信設備商在印度直接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與此同時,軟件業帶動了印度酒店業和房地產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通信產品尤其是移動通信的需求也水到渠成地釋放出來。
原因之四:政府的政策推動功不可沒。放松市場準入培育市場競爭、移動通信資費方式雙改單、提高外資持股比例、簡化電信業稅收體系等一系列措施的出臺,使印度電信業放松管制和開放的步伐后來居上,超過了中國,這些政策不僅直接吸引了外資,而且培育了健康快速發展的市場格局,極大地優化了印度電信業的投資環境。
設備商面臨機遇
印度電信業的開放對外國投資者而言可謂喜憂參半。對于設備制造商來說,機會略大于挑戰,但對于運營企業,贏利前景并不樂觀。
如前所述,印度電信運營市場競爭充分帶來了用戶數量和網絡規模的迅速擴大,軟件業人才的優勢增加了吸引FDI的砝碼,而政策的松動催化了FDI的進程,因此設備商在印度直接投資能夠大幅度降低生產和研發成本,而且市場需求也能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進入2005年以后,印度各家運營企業都宣布了龐大的網絡投資計劃,大移動運營商Reliance2005年投資900億(約20億美元)印度盧比,使網絡擴展至5700個城鎮和40萬個鄉村,用戶數達到2000萬戶;的GSM移動運營商Bharti2005財年的網絡投資為8.25億美元;國有運營商MTNL在2005財政年度也投資4.564億美元繼續擴展GSM網絡;第7大移動運營商Tata將在未來2-3年內,投資16億歐元(900億印度盧比)用于網絡建設和資源整合。
可以預見的是,不管運營市場的競爭如何趨于白熱化,未來的贏利能力如何不確定,設備商都能夠相對安全地獲得投資回報,需要擔心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商在印度直接投資,設備商之間的競爭也將成為一道難題。
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通信市場爆發式增長
更新時間: 2006-03-07 10:29:2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