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欣幸,浙江大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研究所
4月間一位網友在《電子工程專輯》網站的論壇上貼了一個帖子,他用肯定的語氣述說的一個論斷就是:中國的IC設計公司不愿花力氣做全面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國內的工程師患上了國外大公司提供的total solution的“毒癮”!
4月間寥寥幾篇回帖,怎想6月間又有人“考古”了這篇帖子。討論的回帖不過五頁有余,好在回貼者還都能寫上一段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僅僅地“re啊、贊啊”的話。編輯有感于“麻醉劑”還是“人參果”的討論,將一些觀點整理后發表在了《電子工程專輯》網站的報道中。
Total Solution本無利弊之說,只因國情特殊
帖子的討論從國內系統應用工程師(暫且呼之為FAE)使用Total solution的利弊展開:“麻醉劑”觀點者認為FAE將過分依賴國外大公司提供的Total solution而惰化自己的創新思維。“人參果”觀點者認為Total solution降低了FAE進入行業的門檻,FAE通過學習別人的Total solution能學以致用,提高自身。
討論的核心問題是:Total solution是使FAE“缺乏重新,不思突破”,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地更高”。
問題不在Total solution,而在人性本身。我可不想將一篇文章寫成剖析人性的優缺點,事實上我也沒那個能耐。對于某個個人,答案既可能是前者也可能是后者,我們詢問的是對于一個群體而言,那種結果會更加明顯!一個網友的回答讓我想到,事實上Total solution的使用者涉及到兩個對象:OEM公司以及FAE個人。如果Total solution能降低成本,加快上市時間,比自己研發solution獲得更大的利潤,OEM的們有何理由不選擇它;而對于FAE個人,方才有了如上的問題!
但我發現討論中都僅僅是將FAE設定為了Total solution的使用者一方。這里我拿服裝市場作個比方(不一定確切),當市場上可以提供式樣繁多又漂亮的服飾時,人們就基本不再自己做衣服(縱然有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個性的需求而自己做),這里說的“人們”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然而多樣的衣服總要人設計和制作,這就是服飾公司中做服裝設計的“人們”。我們不應該只看到由于服裝公司提供了Total solution而不再自己設計的“消費者”一邊的“人們”,還要看到為了提供多樣的Total solution而努力求新的“制造商”中的“人們”。回到電子產業中,也就是說不要只看到整機廠商中的FAE,還要看到芯片設計公司中的FAE。芯片設計公司一批做Total solution的FAE,他們為了自己公司的芯片產品市場的市場爭奪而需要求新求變。
有了這個論述,那么如果將問題放之國際似乎就沒有什么問題可言。然而將范圍設定為國內,問題就是國內OEM的FAE很大一部分(或許用絕大部分更合適)都采用國外大公司提供的Total solution;而國內的芯片公司很少(或許要用極少這樣的詞匯)提供Total solution!國內一些“有趣”的問題由此發生:如國內的一些家電企業為了擠出更大的利潤空間,開始自己投資芯片設計公司,并為自己以及同行提供solution(有人由此稱中國的OEM是中國IC設計的希望所在)。國內的很多芯片公司(我們姑且用Fabless這個比較洋氣的稱呼來稱之)都是“Solution-less”,他們有充分的理由(雇不起FAE等)而將solution拋給OEM。
Total Solution催生新的電子產業鏈分工?中國IC設計公司何去何從?
我們是時候思考total solution的思維是否會導致電子產業的分工重定義?按照文章[2]中的說法:如果將消費者定義為產業鏈的下游,那么電子產業的產業鏈正向下游移動。OEM越來越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定義產品和做好客戶服務上;芯片供應商越來越多地采用IP來構建SoC,并向OEM提供系統解決方案;IP供應商越來越多地依賴EDA廠商提供的開發工具鏈來完成IP的設計……。每一級都采用著其上游一級提供的“Total Solution”,每一級為其下游一級設計著“Total Solution”。產業鏈分工走向這樣一個新的結構并不無可能。
這樣的轉變似乎有個誘人的好處:對于采用“Total Solution”的廠商可以加快上市速度,降低成本(因為開發“Total Solution”的成本由和其同級的許多廠商分擔),而提供“Total Solution”的廠商由于面向多個用戶而非自己一家,獲利渠道就顯得更寬。企業將由于采用上游提供的solution而節省的成本,用于開發向它的下游提供的solution中去。這樣的做法對于實際企業成本的量化的影響尚不可知,但可以將這種變換理解為一種分工的調整。這樣一來,很大一批OEM的FAE將走入芯片供應商的企業,同樣一批芯片結構設計工程師將進入IP供應商的企業……。
在Total solution思維主導的產業鏈下,仍有兩種模式可循:Product-Oriented和Customer-Oriented。前者根據自己的產品設計Total solution,客戶適應這個Solution;后者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市場來設計Total solution。后者似乎毫無爭議地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無論是product-oriented還是customer-oriented,我們很容易想象國外的大公司的優勢,如NS、TI、ADI等公司他們的產品線覆蓋模擬、數字信號處理、數模轉換、電源管理等等眾多領域的芯片,他們有產品應用方面的積累。要命的是他們養著那么多的FAE,做了那么多的Application,寫了很多的Application Notes。他們在做solution時幾乎可以用盡自家的芯片產品完成一個Total solution。
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國外的中小型芯片供應商以自己的芯片為核心推出的Total solution也獲得了成功,并可能獲得芯片供應商間的共贏:Sigmatel的flash MP3 player的total solution的核心自然是自家的SoC芯片,而flash就是用別家的,國內的珠海炬力(Actions)做的solution也是一樣;再如PC中雖然CPU是,但對于主板(Motherboard),南北橋才是心臟,所以主板芯片組芯片供應商ATi,nVidia,VIA等不斷推出自家的Total solution,這其中當然少不了與AMD或者Intel的合作。我認為未來中小型芯片供應商確實可以通過“合縱連橫”來推廣Total solution,終達到銷售芯片的目的。(歡迎大家提供更多的例子!)
中國的IC公司需要轉變觀念,扔掉“solutionless”的帽子!如果你不愿做給OEM的total solution,那么你就將自然得走出芯片供應商的行列,歸入IP供應商之中。倘若你在IP供應商的行列卻也不愿做面向芯片供應商的total solution,那么你只有“消失”的命了!中國一些IC公司將自己的芯片融入別人的solution中,意欲替換之。或者將自己的芯片設計了demo作為參考。這樣的工作起碼比毫不作為要好,然而他們提供demo起碼看上去就“不成熟”(此是外話)。
寫下這篇文字,希望引發業界對Total solution以及中國IC企業應如何面對Total solution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