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調查顯示:國產平板電視品牌的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70%下降到了50%,這種市場萎縮的傾向還在不停地延續。該調查還進一步表明,即使是這種越來越低的市場占有率,也是以極低的利潤為前提,甚至有個別廠商正面臨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危險。
而在利潤相對豐厚的45英寸以上的高端平板市場,LG、松下、日立、索尼等國際品牌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
面對這種情況,家電領域的市場專家驚呼:“國產平板電視很有可能重蹈手機覆轍!”2004年,國產手機一度占據了54%甚至更高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06年,它們大多數都居銷售的后20名位置,市場占有率平均不到30%。難道相同的一幕將在平板電視領域重演?
國產平板電視走到今天的地步與其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有著極大的關系。在國產平板電視爆發的初階段,面板、主控制芯片以及核心部件的加工設備均依賴進口,即使是有實力的國內廠商,所做的也不過是像“攢電腦”一樣簡單的低技術含量的組裝工作,對于復雜多變的平板市場,其產銷鏈的脆弱性不言而喻,市場稍有變動,就可能帶來致命的風險。
隨著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的逐漸開發,國產品牌也積極調整在核心技術上的位置,比如與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家合作、研發自主創新的“芯片技術”等。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看到的是,那些掌握平板電視上游核心技術的國外廠家亦在飛速前進,比如LG電子42英寸等離子生產線已采取的8面取技術,大幅提高了產能,50英寸生產線正應用3面取技術。在液晶電視方面,三星和索尼7月14日簽訂了一份關于合作生產第八代液晶顯示器面板的終合同,兩家公司將各按50%的比例投資19億美元,在韓國忠清南道唐井建設第八代液晶顯示器面板生產線。除三星和索尼外,日本夏普公司已率先涉足第八代液晶面板生產,其生產線將于下月正式投產,到今年底將形成月產1.5萬張面板的生產能力。
這些國外廠家無疑擁有更大的價格空間,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便是:2005年年底,松下、索尼、LG、夏普等外資品牌平板電視全線降價,部分產品與國產同類產品的價格差縮小在2000元以內,已經給國產平板電視市場份額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正是由于在技術上相對落后的廠家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技術的自主創新,使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在平板電視市場體現更加明顯。正如平板電視領域所有廠家所認可的那樣:“平板電視產業的‘準摩爾定律’化進一步擴大了‘馬太效應’,在平板電視領域,實際上現在各廠商競爭的不是品牌,不是價格,更不是‘高清’、‘真高清’、‘雙倍高清’等所謂的概念,而是產品和技術創新的速度,實際上這才是廠商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