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撤離銅期市;各國加息周期來臨,特別是美元走強,將大大制約了銅價上升。 從國際背景現狀看,銅價后期將呈下調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首先,從資金面看,筆者統計了紐約和倫敦兩個金屬市場的資金變動情況,對商品基金的動態監測的持倉情況分析看,2006年年初和上半年曾大規模參與銅期貨交易的基金,近兩個月呈資金凈流出狀態,流出比例大約在20%;而銅價的下跌,將進一步影響后續資金的介入。因此,資金投入量的減少,將直接制約銅期貨價格的上升。
其次,從技術面分析看,紐約和倫敦市場銅價下調,近期實質性收盤已連續跌破前段已經考驗的7300美元/噸的支持平臺 ,這意味著目前即使上升,也僅為反彈行情,一輪新的中級調整即將展開。 而支持銅價中期下調的技術面的因素:則是代表國際銅價格的紐約和倫敦市場銅價中級上升循環周期已基本完成—2001年11月—2006年5月,這是一個完整的55個月中循環上升期,相信國際市場投資者都會關注這一個臨界點。
,從近期全球各國金融政策面看,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都處于一片加息聲中,市場擔憂加息給今后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這都會對國際商品市場形成沖擊,抑制銅的需求量增長和銅價上升。如繼6月初,歐洲央行加息0.25%之后,近期歐洲央行行長表示,歐元區經濟增長勢頭良好,目前利率仍然處于低位,將采取一切措施控制通脹的風險;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以來,截至2006年7月上旬,已經加息17次,基準聯邦基金利率上調到5.25%,達到5年來的水平,市場預期4年來的加息政策將可能繼續。因此美元的走強,也大大制約了銅價的上升。
除此之外,中國對過熱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而展示的組合拳力度,大大高于市場預期,如提高一年期貸款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比率等貨幣調控政策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銅需求量;另外,市場對人民幣中長期升值的預期,也成為銅價未來走低的重要政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