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家平
電子裝備業是聯結裝備制造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的中間產業,這一產業發展的好壞代表著電子信息產業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快慢。只有電子裝備業得到了發展,中國才能真正成為電子工業的強國。在裝備制造業成為一個國家工業的核心和命脈的新形勢下,在戰略層面重視、在戰術層面采取切實措施加快發展電子裝備業,既能為電子信息產業尋找到更多發展空間的“藍海”,又能為裝備制造業的加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引擎”。加快電子裝備業發展、搶占電子裝備業商機時不我待,當前我國電子裝備業迎來了大發展的良好機遇。
政策支持的推力
中國電子裝備業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受制于人、失去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的現狀已經為我國高層所清醒地認識到,并正在采取系列措施扭轉頹勢。
今年以來,無論是在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還是資本市場,社會各界都在關注一個熱門話題——振興裝備制造業。6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這對于電子裝備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因為這將意味著國家將從政策鼓勵、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多個方面扶持包括電子裝備業在內的裝備制造業發展。
從年初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電子裝備業發展的機遇。在關于未來20年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中列出了8項重點,其中6項屬于電子裝備業范疇。
在3月份出臺的我國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中,進一步指出要振興電子裝備業,開拓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新局面。比如改造和提升裝備制造,以數控機床、重型機械、汽車農機、電力裝備、重要基礎件為重點,提高裝備工業智能化和國產化水平;重點發展汽車、機床、航空、船舶、能源、醫療、電力等領域的電子信息產品、軟件和系統。
技術創新的動力
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企業技術受制于人、核心技術缺失是“中國制造”的通病,電子裝備業也不例外。長期以來,我國電子裝備業注重引進而輕視吸收,結果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因而創新動力不足,對自身的技術研發投入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在發達國家,電子設備業研發投資一般較大,在日本電子裝備業研發投資占,在美國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研發投資居第二位,而在歐盟電子裝備領域的研發投入一直排名前三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電子裝備企業的投入遠遠不夠。歐美很多電子裝備企業科研攻關經費占到銷售收入的10%,有的甚至高達20%以上。
我國電子裝備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困境,有望在電子裝備業發展新趨勢的壓力之下和國家提倡自主創新的戰略支持下得到漸進改變。如今電子裝備業的競爭制高點越來越體現在技術層面,誰擁有了核心技術誰就擁有了電子裝備業的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就會得到激發和釋放。
近年來,在落后的壓力和創新的動力的合力驅使下,我國已經出現了一批追求技術的卓越電子裝備企業。以華為為例,僅2005年所申請專利就超過1000件。短短10多年就成為世界的通訊設備供應商。2005年,中國消耗芯片(IC)約占全球1754億美元的20%的份額,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大IC消費市場。
市場需求的拉力
電子裝備業所蘊涵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根據信息產業部規劃,2010年,我國芯片生產技術將接近當時國際主流水平,未來5年的產業總投資將達3000億元左右,其中至少有2000億元用來購置電子裝備。但現實情況是,中國核心、緊缺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生產設備中的關鍵設備,SMT自動貼片機等整機裝聯設備,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工業化生產幾乎處空白狀態。這些關鍵設備在國內的需求非常旺盛,但不得不幾乎全部從國外進口。這既是中國電子裝備業的危機,但更是一種待掘商機,畢竟這種現狀背后隱藏的是電子裝備業的直接市場需求。
電子裝備業處于電子信息產業與裝備制造業交叉領域的特點,決定了其需求的衍生特性。隨著裝備制造業與電子信息業發展的融合趨勢愈明顯,電子裝備業的需求將會與日俱增。以汽車電子裝備業為例就可見一斑。近年來國內汽車電子產業基本保持年均35%的增長速度;預計2006年將達到5400萬套、780億元的市場需求。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較高的利潤水平,必然驅使中外資本逐鹿汽車電子裝備業。目前,國內和世界知名IT企業紛紛掘金汽車電子裝備業就是明證。
汽車電子裝備業的商機只是電子裝備業商機的一個典型代表,其它諸如電力設備、工程機械、能源裝備、鋼鐵生產、船舶制造等領域電子裝備業的商機同樣存在,而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正是看中了我國電子裝備業的巨大商機,近年來,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制造、研發和服務一體化聯動及產業鏈整體轉移,電子裝備制造業則成為轉移的新重點。在此輪國際轉移中,中國是跨國公司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尤其是近兩年,國際上知名的半導體生產商陸續到中國內地建立生產基地,并連續追加投資,擴大規模,很多跨國企業還在中國投資建立研發機構。此時,中國本土電子裝備企業也應抓住良機,在政策驅動、需求拉動的作用下加速發展,力爭早日“制造”出中國自己的電子裝備業巨頭。